县城电影票比北上广还贵可能基于以下商业因素:
一、成本因素
1. 规模效应
影院运营成本分摊
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电影院数量众多且观影人群规模庞大。例如北京,大型商业中心密集分布着多家影院,单家影院的观影人次可能每月数以万计。这种大规模的观影人群使得影院的运营成本(如场地租赁、设备维护、人员工资等)可以被大量的票房收入分摊,从而降低了每张电影票的成本构成中运营成本的比例。
而县城影院数量相对较少,观影人群规模有限。一个县城可能只有一两家影院,每月的观影人次可能仅有数千。有限的观影人数导致影院运营成本无法像大城市那样得到有效分摊,为了维持运营,只能将成本更多地分摊到每张电影票上,使得票价相对较高。
2. 影片发行成本
分账模式影响
电影发行方在影片发行时通常采用分账模式。在大城市,由于电影市场成熟,影片的票房总量高,发行方可能在票房达到一定规模后会调整分账比例,给予影院相对更有利的分账条件。例如,当某部大片在北上广的票房达到很高数额后,发行方可能会适当降低自己的分账比例,影院的利润空间相对增大,在保证盈利的情况下可以灵活调整票价。
县城影院的票房总量相对较低,发行方可能不会给予类似的优惠分账条件。影院为了在有限的票房收入中保证自己的利润,同时支付给发行方相应的份额,就可能提高票价。
二、市场竞争因素
1. 缺乏竞争压力
影院数量与市场竞争关系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影院之间竞争激烈。不同影院品牌(如万达影城、中影国际影城等)以及同一品牌的不同门店之间为了争夺观众,会通过多种方式竞争,其中票价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手段。例如,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在工作日观影,影院会推出价格优惠的工作日特价票,或者针对特定人群(如学生、老年人等)推出折扣票。
县城往往只有少数几家影院,甚至在一些县城可能只有一家独大的影院。这种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县城影院没有太大的动力通过降低票价来吸引观众,反而可以根据自己的成本和预期利润制定相对较高的票价。
三、消费观念与需求弹性因素
1. 消费观念差异
观影需求的迫切性
在大城市,观影只是众多娱乐消费方式中的一种,消费者的选择非常多样化,包括各种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等。如果电影票价格过高,消费者很容易转向其他娱乐方式。所以影院需要根据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弹性制定相对合理的票价,以吸引观众。
县城的娱乐消费方式相对较少,电影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对于一些县城居民来说,观影的需求相对迫切,对票价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影院可能会利用这种消费观念的差异,制定较高的票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