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旨在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支持,这一政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一、政策主要内容
1. 财政投入保障
强调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这有助于保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例如,能够为建设更多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资金,使公众能够免费或低成本地享受文化服务。
2. 税收优惠政策
对文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如对从事文化产业相关的企业,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税率。对于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企业,可能会根据其研发投入、销售收入等情况给予税收减免,以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3. 金融支持举措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推动金融创新,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轻资产、抵押难的问题。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资金需求特点,创新信贷模式,为文化企业的项目建设、内容创作、市场拓展等提供资金支持。
4. 土地资源保障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合理安排文化产业用地。保障文化产业园区、文化项目建设的土地供应。对于一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给予优先供地或土地价格优惠政策。例如,在一些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政府通过土地政策支持,吸引文化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1.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产业规模扩大
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政策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新的文化企业不断涌现,现有文化企业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拓展业务范围。例如,在影视制作领域,更多的资金投入能够支持制作更高质量、更大规模的影视作品,提升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影视产业的发展壮大。
产业结构优化
鼓励金融机构为文化科技创新提供支持等政策,有助于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如出版印刷等可以借助科技力量实现转型升级,新兴文化产业如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等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2.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设施建设与服务改善
财政投入的增加能够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的硬件条件,如对老旧图书馆进行修缮和数字化升级改造。同时,也能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软件水平,例如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数量、提升服务人员素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等,使公众能够享受到更多样、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惠民深入开展
通过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等政策,能够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如开展送文化下乡、社区文化节等活动,将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基层群众身边,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3.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资金投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用于文物保护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传统村落保护等方面。例如,对古老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通过培养传承人、建立传承基地等方式进行传承,使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文化创新活力激发
金融支持文化创新项目和税收优惠鼓励文化企业创新等政策,能够激发文化工作者和文化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在文化内容创作方面,能够鼓励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在文化传播方式上,推动新媒体、新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创新,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和范围。
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广泛影响
1. 经济转型与新动能培育
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其高质量发展能够为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既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又带动了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高质量的文化发展能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3. 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力提升
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