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南极秦岭站在生活保障方面的一些方式:
一、建筑设施保障
1. 保温隔热设计
站区建筑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建筑外墙、屋顶和地板都进行了特殊的保温处理,能够有效阻挡南极极端寒冷环境下的热量散失。例如,外墙可能采用多层保温板结构,中间填充绝热性能良好的发泡材料,使室内温度能够维持在相对适宜的范围,减少能源消耗用于取暖。
2. 防风设计
南极地区风力强劲,秦岭站的建筑结构在设计上充分考虑防风要求。建筑物外形尽量采用流线型或低矮的设计,减少风的阻力。门窗采用密封性能极佳的防风门窗,并且经过加固处理,防止强风破坏。在建筑布局上,也会考虑利用地形或者设置防风墙等辅助设施,保护站内设施和人员免受强风的侵扰。
二、能源供应保障
1. 可再生能源利用
太阳能:秦岭站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伏板。南极虽然寒冷,但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些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站内部分设备和生活用电提供支持。例如,在夏季阳光充足的时候,太阳能可以满足站内照明、小型电子设备充电等需求。
风能:配置风力发电设备。南极的风力资源稳定且强劲,风力发电机可以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合理的风力发电系统设计,与太阳能发电系统互补,共同为站区提供较为稳定的电力供应,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发电的依赖。
2. 备用能源系统
除了可再生能源,秦岭站还配备有柴油发电机等备用能源系统。在可再生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如长时间的极夜或者极端恶劣天气导致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受阻时,柴油发电机可以启动,确保站内的基本生活和科研设备的电力供应,保障人员的生存和科研工作的持续进行。
三、食物供应保障
1. 前期储备
在前往秦岭站之前,会进行大量的食物储备。储备的食物种类丰富,包括易于保存的高能量食品,如压缩饼干、肉罐头、脱水蔬菜等。这些食物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例如,肉罐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脱水蔬菜则可以补充维生素等营养元素,满足“极地打工人”在南极期间的基本营养需求。
2. 本地资源利用(有限度)
在符合南极环境保护规定的前提下,尝试利用南极本地的一些资源补充食物来源。例如,在一些沿海的南极考察站,会有计划地进行南极海洋生物(如磷虾等可合法捕捞的生物)的科学研究性捕捞,并将其加工成食品,这不仅可以丰富食物种类,也有助于深入研究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
3. 定期补给
通过雪龙船等运输工具定期进行补给。雪龙船在合适的季节前往秦岭站,携带新鲜的水果、蔬菜等不易长期保存但对人员健康非常重要的食物。尽管运输成本高昂且面临诸多困难,但定期的补给能够改善站内人员的饮食结构,预防因长期食用储备食品可能导致的营养缺乏症。
四、医疗保障
1. 基本医疗设施配备
秦岭站配备有基本的医疗设施,如常用药品、简易的诊断设备(如体温计、血压计等)和小型的治疗设备(如伤口缝合包、消毒设备等)。这些设施能够处理一些常见的疾病和意外伤害,如感冒、轻度冻伤、外伤缝合等。
2. 远程医疗支持
建立远程医疗通讯系统。通过卫星通讯等手段,站内人员可以与国内的医疗专家进行实时沟通。在遇到较为复杂的医疗问题时,能够及时将病情信息传输给专家,接受专家的诊断建议和治疗指导,确保在南极特殊环境下人员的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五、通讯保障
1. 卫星通讯系统
秦岭站依靠卫星通讯系统实现与外界的联系。通过极地轨道卫星或者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站内的通讯设备可以进行语音通话、数据传输和视频通讯等操作。这使得“极地打工人”能够与国内的家人、科研团队以及后勤保障部门保持联系,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接收任务指令,同时也能缓解在南极长期工作可能产生的孤独情绪。
2. 通讯设备维护
配备专业的通讯技术人员或者对站内人员进行通讯设备维护培训。由于南极环境恶劣,通讯设备容易受到低温、强风、冰雪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例如,对卫星天线进行除雪除冰操作,对通讯线路进行检测,确保通讯系统的稳定运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