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分止讼”为劳动者护航在以下诸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一、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明确(定分)
1. 明确劳动权益范围
明确规定劳动者的工资、工时、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基本权益。例如,我国通过《劳动法》明确规定了标准工时制度,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这就为劳动者的休息权划定了清晰的界限。
对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进行详细规定,包括劳动报酬、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社会保险等内容。这有助于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清楚知晓自己的权益内容,也避免了因合同条款模糊而引发的争议。
2. 界定用人单位的义务与责任
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保护方面的责任,如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这使得在发生劳动安全事故时,能够清晰判断用人单位是否履行了应尽的义务。
明确用人单位在社会保险缴纳方面的责任,要求用人单位按时足额为劳动者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这种明确的规定有助于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防止用人单位逃避责任。
二、预防和减少劳动纠纷(止讼)
1. 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对劳动者而言,通过宣传教育使其了解自己的权益和维权途径。例如,各地劳动部门开展的“送法进企业”“劳动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向劳动者普及劳动法律法规知识,使劳动者在权益受到侵害前就有防范意识,知道如何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因无知而导致权益受损后无法有效维权。
对用人单位来说,宣传教育有助于其依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用人单位了解劳动法律法规后,可以规范招聘、用工、薪酬管理等环节,减少因管理不善引发的劳动纠纷。例如,企业在了解加班工资计算规定后,能够准确核算员工加班工资,避免因计算错误引发员工不满和纠纷。
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劳动争议预防机制
企业可以建立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在劳动争议发生初期,通过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争取在企业内部解决争议。这一机制可以及时化解矛盾,避免矛盾升级为诉讼案件。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劳动者的沟通机制。人力资源部门定期与劳动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解决劳动管理过程中的小摩擦,防止这些小问题积累演变成大的纠纷。
三、高效处理劳动纠纷(止讼)
1. 劳动仲裁制度的优化
劳动仲裁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前置程序,其高效性和公正性至关重要。例如,各地仲裁机构不断简化仲裁申请手续,明确仲裁受理范围,提高仲裁效率。同时,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提高仲裁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仲裁裁决的公正性。
推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方式。在仲裁过程中,仲裁员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对于一些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通过调解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既能快速解决纠纷,又能维护双方的合作关系。
2. 劳动诉讼制度保障
法院在审理劳动诉讼案件时,设立专门的劳动审判庭或合议庭,配备熟悉劳动法律法规的法官。这有助于提高劳动案件的审判质量和效率,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司法保护。
简化劳动诉讼的程序,降低劳动者的诉讼成本。例如,对于一些涉及金额较小的劳动报酬纠纷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缩短审理周期,减少劳动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