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坡救援存在以下一些常见难点:
一、地形复杂与坍塌面积大
1. 救援路线规划难
在筠连县山体滑坡区域,由于坍塌面积大,原本的地形地貌被严重破坏。山体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崩塌、土石堆积,救援人员难以迅速判断哪些区域是安全的通行路线。
复杂的地形使得地图等常规导航工具的准确性降低,救援队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实地勘察来规划进入滑坡核心区域的安全路线,这会延误救援的黄金时间。
2. 大型设备进入难
坍塌后的大面积区域往往形成杂乱的土石堆,坡度也可能变得非常陡峭且不稳定。大型救援设备如起重机、挖掘机等难以顺利抵达理想的作业位置。
即使能够靠近滑坡区域,这些设备在不平整、松软且可能随时再次滑动的地面上也难以稳定作业,限制了救援挖掘、清理工作的效率。
二、降雨不断
1. 二次滑坡风险高
降雨持续不断,雨水会不断渗入山体已经松动的土石层,增加了山体的重量,降低了土石之间的摩擦力。
这使得山体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极有可能引发二次滑坡。救援人员和设备在这种情况下随时面临被掩埋的危险,从而不得不暂停救援工作进行避险,严重影响救援进度。
2. 救援作业难度增大
降雨会使救援现场泥泞不堪,无论是救援人员的行动还是设备的操作都变得更加困难。救援人员在湿滑的地面上行走容易滑倒受伤,影响救援效率。
对于救援设备来说,泥泞的地面可能导致设备下陷,影响其正常的移动和操作功能,同时也会加大设备的损耗。
三、被困人员定位难
1. 信号中断
山体滑坡可能破坏了当地的通信基础设施,如基站倒塌、线路被切断等。这会导致被困人员的手机信号中断,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救援人员难以通过手机信号等常规手段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增加了搜索范围和难度。
2. 掩埋情况复杂
大量土石的掩埋使得被困人员可能被深埋于地下不同深度和位置。而且土石的堆积可能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规律可循。
缺乏准确的定位技术和工具时,救援人员只能通过人工搜索,一点点挖掘排查,这是一个非常耗时且效率低下的过程。
四、救援保障难
1. 物资运输困难
由于地形复杂和降雨影响,通往滑坡救援现场的道路可能被阻断或者变得十分难行。救援物资如食品、饮用水、医疗用品等难以快速、大量地运送到现场。
物资运输的延误可能导致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基本生活和救援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影响救援工作的持续开展。
2. 医疗救援挑战大
滑坡造成的伤员可能受到多种类型的伤害,如骨折、挤压伤、颅脑损伤等。在现场医疗条件有限且救援环境恶劣(如降雨、泥泞、空间狭窄等)的情况下,难以对伤员进行全面、有效的救治。
伤员从滑坡现场向医院转运过程中,由于道路状况差,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伤员的伤势,增加了医疗救援的风险和难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