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国外贸人在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背景下做美国生意可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市场策略
1. 拓展多元市场
加大新兴市场开发力度
不应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积极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例如,东盟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中国外贸企业可以针对这些地区的文化、消费习惯和需求特点,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像在东南亚,由于气候炎热,对制冷设备、夏季服装等产品需求持续增长。
深耕国内市场
随着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和扩大,外贸企业可以将部分适合国内需求的产品转向内销。一些原本出口美国的高端家居用品、智能小家电等,在中国国内也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企业可以调整产品定位、营销策略,利用电商平台等渠道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内外销两条腿走路。
2. 调整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定位
聚焦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
对于仍想在美国市场保持份额的企业,可减少低附加值、易被替代的产品出口,转向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例如,高端机械装备、精密仪器等。这些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空间大,受关税影响相对较小。因为美国企业自身生产这些高端产品的成本可能更高,而且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需要进口。
提供定制化服务
根据美国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如定制化的服装、具有特定功能的工业零部件等。通过定制化,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客户的忠诚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关税带来的价格压力。
二、供应链与生产调整
1. 分散供应链布局
海外设厂或合作生产
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建立生产基地或者与当地企业合作生产。东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很多国家与美国有优惠的贸易协定。例如,越南的纺织业在对美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关税优势。中国企业可以在越南建立纺织工厂,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和贸易政策优势,将产品出口到美国。
加强国内供应链整合
在国内,通过产业集群的升级和整合,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弹性。例如,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产业集群中,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实现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组装等环节的协同优化。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应对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挑战。
2. 调整采购策略
本地采购与全球采购相结合
增加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比例,降低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对于一些国内能够满足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如部分基础金属材料、塑料制品等,优先从国内采购。同时,也不放弃全球采购的优势,对于一些国内供应短缺或者成本过高的特殊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合适的供应商。例如,从欧洲采购一些高端的化工原料或电子元件。
三、应对关税策略
1. 利用贸易协定和关税豁免条款
关注中美贸易协定执行情况
密切跟踪中美之间达成的贸易协定内容,确保企业能够充分享受协定中的关税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参与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协定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申请关税豁免
如果企业的产品符合美国关税豁免的条件,积极准备相关材料申请豁免。例如,一些特定用途的工业产品、医疗用品等,如果在美国国内供应短缺或者对美国相关产业有重要支撑作用,可能有机会获得关税豁免。
2. 合理调整价格和成本结构
优化成本管理
在企业内部开展成本削减行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等方式来消化一部分关税增加的成本。例如,采用精益生产管理方法,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同时,与供应商重新谈判,争取更有利的采购价格。
价格策略调整
根据关税成本和市场竞争情况,合理调整产品价格。对于一些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但要注重与客户的沟通,解释价格上涨的原因是由于关税等外部因素。对于需求弹性较大的产品,可以通过优化产品组合、提供增值服务等方式,在不提高价格的情况下保持利润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