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我国将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 终端居民电价水平不受影响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前天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关于“我国将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终端居民电价水平不受影响”这一举措的多方面分析:

一、背景
1. 新能源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突破3.6亿千瓦,稳居世界首位。随着新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占比日益提高,需要对其电量消纳和市场机制进行合理安排。
2. 电力市场改革需求
   我国电力市场正在逐步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化体制转变。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

二、意义
1. 对电力市场的意义
   促进市场竞争公平性
     新能源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后,与传统能源发电企业在同一市场规则下竞争。这有助于打破传统能源在电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例如,风电、光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成本和市场需求,与火电、水电等企业竞争电量份额,推动各类电源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电力市场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新能源发电情况和用电需求,更合理地调度电力资源。例如,在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将多余的新能源电量通过市场机制调配到其他地区,解决部分地区电力短缺问题,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推动电力市场创新
     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将促使电力市场在交易品种、交易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如引入更多的灵活性资源交易,包括储能、需求响应等,以适应新能源的特性,丰富电力市场的产品和服务。
2. 对新能源发展的意义
   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进入电力市场后,新能源发电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寻找更多的电力消纳途径。例如,与大型工业用户直接签订购电协议,或者参与电力批发市场的竞价交易,减少弃风、弃光现象,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激励新能源技术进步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新能源企业会有更强的动力去降低成本、提高发电效率和电能质量。如推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的提升等技术创新,从而增强新能源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3. 对居民的意义
   稳定居民电价
     明确终端居民电价水平不受影响,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成本稳定。电力市场的改革和新能源电量进入市场主要是在发电侧和电力交易环节进行调整,不会直接传导到居民用电价格上。这是因为居民用电具有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点,政府会通过多种政策手段,如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制度、对电网企业的成本监审等,来确保居民电价的稳定。

三、实现终端居民电价水平不受影响的措施
1. 成本疏导与监管
   电网成本合理分摊
     电网企业在接纳新能源上网电量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电网升级改造、调度运行等成本。这些成本通过合理的方式在不同用户类别之间分摊,而不是简单地转嫁给居民用户。例如,对于工商业用户,可以根据其用电量和对电网的影响程度,适当增加一部分电网相关成本的分摊,因为工商业用户的用电价格弹性相对较大。
   成本监审制度
     政府加强对电网企业和电力供应各环节的成本监审。通过严格审核成本的合理性,防止不合理的成本计入电价,确保居民电价不会因为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而被抬高。例如,监管部门会对电网企业的新建线路、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进行审查,避免企业过度投资导致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居民电价。
2. 政策补贴与支持
   新能源补贴延续与优化
     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补贴政策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继续给予适当的补贴,以弥补其在技术研发、成本降低等阶段的投入。这些补贴可以帮助新能源企业稳定运营,降低其进入电力市场初期的成本压力,从而减少对居民电价的潜在影响。
   交叉补贴机制
     我国存在一定的电力交叉补贴机制,即工商业用户补贴居民用户等情况。在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后,这种交叉补贴机制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保障居民用电的经济性。例如,工商业用户在电力市场中的电价波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交叉补贴来维持居民电价的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2-11 16:10 , Processed in 0.0608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