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宣称美国金融体系仍然稳健且具有韧性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一、宏观层面
1. 资本充足率方面
银行资本:美国银行整体维持着相对充足的资本水平。监管要求促使银行持有一定比例的高质量资本,如普通股权益资本,以吸收潜在损失。例如,大型银行需要满足巴塞尔协议III等一系列严格的国际和国内监管标准。这些标准要求银行根据其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并持有足够的资本,从而在面临风险时有足够的缓冲。
金融机构缓冲:除了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经纪商等也具备一定的资本储备。保险公司有法定的准备金要求,基于其承保业务的规模和风险状况,确保在发生保险赔付时有足够资金。证券经纪商则根据客户资产规模和自身业务风险设定净资本要求,以保障客户资产安全并维持自身运营的稳定。
2. 货币政策支持
利率政策:美联储通过调整利率来稳定金融体系。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市场动荡时,美联储可以降低利率,鼓励企业和个人借贷,刺激经济增长。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后续的经济复苏期间,美联储多次降息至接近零利率水平,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增强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修复能力。
量化宽松:这是美联储在危机时期稳定金融体系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购买国债和抵押支持证券等资产,美联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稳定了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关键领域。例如,量化宽松政策有助于降低长期国债收益率,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融资环境,防止房价过度下跌引发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坏账增加。
二、微观层面
1. 银行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美国银行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在发放贷款前,银行会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信用评分、收入稳定性、债务负担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对于个人住房贷款,银行会详细审查借款人的就业情况、信用历史记录以及房产价值评估等,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同时,银行会根据风险程度对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高风险贷款会要求更高的利率或者更严格的抵押品要求。
流动性风险管理:银行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保持多元化的资金来源。除了传统的存款业务外,银行还可以通过货币市场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取资金。同时,银行会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需求,合理安排流动资产储备,如现金、短期国债等,以应对突发的资金需求。例如,银行会建立流动性压力测试模型,模拟不同市场条件下的资金流出情况,并据此调整自身的流动性储备水平。
2.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支付清算系统:美国拥有高度发达的支付清算系统,如美联储的Fedwire和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这些系统能够高效、安全地处理大量的资金转账和清算业务。例如,Fedwire为银行间的大额资金转账提供实时全额结算服务,确保资金的及时到账和交易的最终性,其处理能力和可靠性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
证券结算系统:证券交易的结算机制也较为完善。美国的证券存管信托公司(DTC)负责保管和处理绝大多数的证券交易结算。它采用先进的技术和风险管理措施,保障证券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交易对手风险。例如,DTC通过券款对付(DVP)机制,确保证券和资金的同步交收,减少了结算风险。
然而,这种说法也存在一定争议:
潜在风险被忽视:尽管整体数据显示稳健,但可能存在一些被忽视的风险因素。例如,影子银行体系的部分业务可能游离于传统监管之外,其资金流动和风险传导机制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贫富分化与金融稳定的关联:美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可能会对金融体系产生潜在影响。低收入群体的债务负担过重、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可能会传导至金融体系,如在经济衰退期导致个人贷款违约率上升,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