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新建建筑物和宗教活动场所扩建、异地重建有以下相关规定:
一、一般原则
1. 依法依规
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包括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是确保宗教活动场所建设合法、有序进行的基本前提,防止出现违反国家基本建设制度的情况。
2. 符合宗教政策
要遵循国家的宗教政策,在政策框架内开展建设活动。宗教政策旨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也应体现这一导向,促进宗教健康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具体规定
1. 规划审批
符合城乡规划要求
宗教活动场所的改建、新建、扩建、异地重建等项目需要符合所在地的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对土地用途、建筑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等有着全面的安排,宗教活动场所建设不能与这些规划相冲突。例如,在城市的某些商业区规划中,如果不允许大规模建设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就要遵守这一规定。
取得相关规划许可
必须依法向当地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一般包括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这些许可证明确了建设项目的用地范围、用地性质、建筑规模、建筑高度、建筑外形等具体要求,宗教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只有在取得许可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建设活动。
2. 土地使用
合法的土地来源
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所用土地应来源合法。如果是利用现有宗教活动场所用地进行改建、扩建,要确保土地权属清晰,不存在土地纠纷。如果是异地重建或者新建,需要通过合法的土地出让、划拨(符合划拨条件的情况下)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例如,通过与土地所有者签订合法的土地转让协议或者按照法定程序申请政府划拨土地。
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用途必须符合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用地属于特定用途土地,不能随意改变土地用途进行建设。例如,不能将规划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土地用于商业开发或者其他非宗教活动相关的建设。
3. 建筑工程管理
遵守建筑工程基本规范
在改建、新建、扩建等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守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规范。按照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合格,保障信教群众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例如,建筑工程要符合抗震、防火等设计标准,施工过程要接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
设计与施工资质
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承担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任务。设计单位要根据宗教活动场所的功能需求、宗教文化特色以及相关建筑规范进行合理设计;施工单位要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例如,大型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筑设计可能需要具备甲级建筑设计资质的单位来承担,施工则需要具备相应建筑施工资质的企业进行。
4. 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审核
审核程序
宗教活动场所的改建、新建、扩建、异地重建等项目一般需要经过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审核同意。宗教事务管理部门会根据宗教政策、宗教场所布局等因素进行审查。例如,审核项目是否符合当地宗教发展的合理需求,是否会对周边宗教关系产生不良影响等。
前置审查或后置备案
在不同地区或情况下,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审查可能是前置审查,即在规划、土地等部门审批之前进行;也可能是后置备案,即在完成相关建设审批手续后向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备案,以便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掌握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情况并进行监管。
5. 民主管理
宗教活动场所内部的建设决策应通过民主管理的方式作出。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组织要广泛征求信教群众的意见,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的整体利益。例如,在决定宗教活动场所的改建规模和功能布局时,应召开信教群众代表会议进行讨论和决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