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新春主题

没有“镜头面具” 成就真实的《十三邀》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1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三邀》是一档深度访谈节目,以其独特的风格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

一、没有“镜头面具”的体现

1. 真实的嘉宾呈现
   在节目中,嘉宾们往往放下了在公众面前惯常的“表演”状态。例如许知远对谈李诞那一期,李诞展现出了他在娱乐圈复杂生态下的矛盾心理。他既有在喜剧舞台上给大众带来欢乐的一面,也有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追求、对生活疲惫和迷茫的真实情绪。这种情绪的袒露不是那种经过美化或者刻意隐藏后的呈现,而是在与许知远的对话过程中自然流露。
   像马东那一期,马东谈到了他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思考以及在商业语境下如何平衡内容创作的理想与现实。他没有以一个单纯的成功节目制作人的完美形象示人,而是谈及了自己在制作《奇葩说》过程中的困惑、争议以及对市场和受众的妥协等多方面复杂的心态。
2. 深度对话挖掘真实人性
   许知远的访谈风格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问答式。他深入嘉宾的内心世界,这种深度挖掘使得嘉宾很难戴着“面具”应对。例如他对谈西川时,两人探讨诗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西川作为诗人的创作心路历程等。西川能够敞开心扉讲述自己对诗歌创作从激情澎湃到面临当下社会各种诱惑和挑战时的转变,这种深度的对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诗人真实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挣扎、坚守和对未来的期许。
   许知远与陈嘉映的对话也是如此,他们对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深入交流。陈嘉映分享自己对哲学思考的演变,从早年的学术追求到对日常生活哲学的感悟,这些深刻而真实的思想碰撞是在一种非常坦诚的氛围下进行的,没有被简单的镜头感或者所谓的“镜头面具”所限制。

3. 真实的场景与互动
   节目选取的场景往往是能够体现嘉宾生活或者工作氛围的地方,增强了真实感。比如在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访谈,周围的艺术作品、创作环境等都成为了对话的一部分。嘉宾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容易放松,展现出真实的自己。像许知远在采访蔡澜时,蔡澜所处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可能是他常去的餐厅之类的地方),让他能够自在地谈论自己对美食、生活态度等多方面的见解,这种场景下的互动更加自然,没有那种为了镜头而刻意营造的虚假感。

二、对观众和文化传播的意义

1. 对观众的触动
   观众在观看《十三邀》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力量。在这个充满滤镜和人设包装的媒体时代,看到嘉宾们真实的一面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普通观众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会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当看到节目中的嘉宾如李诞等也有类似的挣扎时,就会觉得自己并不孤单。这种真实的呈现能够启发观众对自己的生活、价值观等进行深入思考。
   节目中的深度对谈也满足了观众对知识、思想交流的渴望。观众可以从嘉宾的真实分享中获取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不同的人生视角,从而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2. 文化传播价值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十三邀》以真实的访谈呈现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人物。它传播的不仅仅是嘉宾个人的观点,更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生态。通过真实地展现作家、艺术家、学者等不同群体的思想和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例如在许知远与金宇澄的对谈中,金宇澄对上海文化、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得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上海地域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以及文学创作背后的文化底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春主题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2-11 16:13 , Processed in 0.0550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