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有许多教授以植物学为切入点追寻中华文脉。
一、意义与表现
1. 文化传承
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松、竹、梅又被称为“岁寒三友”。台湾教授通过对植物学的研究,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植物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涵。他们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将植物的生物特性与传统诗词、绘画、民俗等文化元素相结合。比如在研究竹子时,不仅介绍竹子的种类、生长习性等植物学知识,还会讲解竹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展现竹子坚韧不拔的文化寓意,从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科学与文化融合
这些教授在研究台湾本土植物时,会追溯其与大陆植物的渊源关系。台湾在植物区系上与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植物种类是从大陆迁移或演化而来的。通过植物学研究追寻中华文脉,他们可以从植物的地理分布、演化等科学角度,论证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例如,台湾的樟树与大陆江南地区的樟树同属樟科樟属植物,在文化上,樟树在两岸都有一定的文化地位,在古代被用于制作箱柜防虫蛀,同时在一些地方还有关于樟树的神话传说。台湾教授在研究樟树植物学时,能够将两岸共有的文化和科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和民众更深刻地认识到两岸在自然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
3. 教育推广
在台湾的高校中,这些教授积极开设相关课程,将植物学知识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他们带领学生进行野外植物考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介绍植物的名称来源。许多植物的名称本身就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如“当归”,其名称有着盼望游子归来的文化寓意。教授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年轻一代在学习植物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中华文脉在台湾的延续和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与努力方向
1. 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台湾的社会环境下,存在一些“台独”势力妄图切断与中华文化的联系。这给以植物学追寻中华文脉的教授们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合理的限制,使得他们在推广相关理念和课程时面临困难。同时,部分民众受到“台独”思想的误导,对植物学与中华文脉关系的理解和接受存在一定的障碍。
2. 努力方向
他们需要加强与大陆学界的交流合作。通过两岸植物学研究交流、联合科研项目等方式,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文化资料,丰富研究成果。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开设线上植物学文化课程、科普视频等,扩大受众范围,提高民众对植物学与中华文脉关系的认识,以科学和文化的力量抵御“台独”思想的侵蚀,不断巩固中华文脉在台湾的根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