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环检造假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以下是关于这一乱象的调查情况:
一、造假手段
1. 篡改数据
软件修改
在机动车环检过程中,部分检测机构利用检测软件的漏洞或者通过非法手段修改软件程序,对尾气排放检测数据进行篡改。例如,调整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排放数据的限值或者直接修改检测到的实际数值,使其看起来符合环保标准。
硬件干预
一些不良检测站通过在检测设备上加装非法装置来篡改数据。比如在尾气检测采样管路上安装三通阀门等装置,在检测时导入清洁空气来稀释尾气样本,从而降低检测到的污染物浓度数值。
2. 替代参检
车辆掉包
这种情况较为常见,检测机构使用达标车辆替代不达标车辆进行检测。例如,一些重型柴油车尾气排放超标严重,车主或检测机构就会安排一辆尾气排放达标的同类型车辆代替进行检测,以获取合格的检测报告。
还有一些小型汽车,特别是老旧车辆可能存在排放问题,通过找一辆较新且排放合格的同款或类似车型代替检测,蒙混过关。
二、原因分析
1. 利益驱动
检测机构逐利
机动车环检市场竞争激烈,部分检测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反规定进行造假。如果严格按照标准检测,一些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车辆需要维修后重新检测,这可能会导致车主流失到其他管理宽松的检测站。而通过造假帮助车主轻松获取合格报告,可以吸引更多车主前来检测,增加检测业务量和收入。
车主降低成本
对于车主来说,车辆尾气治理成本较高。特别是一些老旧车辆或者高里程运营车辆,治理尾气使其达标可能需要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维修费用。为了避免这笔开支,车主有动力寻求检测造假,而一些检测机构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就会进行造假操作。
2. 监管漏洞
监管力量不足
环保部门负责机动车环检的监管工作,但在一些地区,监管人员数量有限,面对众多的检测机构,难以做到全面、及时的监管。例如,一个城市可能有几十家机动车检测站,而监管人员可能只有十几人,无法对每个检测站的每一次检测进行监督。
技术监管滞后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检测机构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造假,而监管部门的技术手段可能没有及时更新。例如,当检测机构采用新的软件算法来篡改数据时,监管部门可能缺乏相应的技术工具来识别这种造假行为。
三、危害
1. 环境影响
机动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环检造假使得尾气超标车辆得以在道路上继续行驶,大量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加剧了空气污染。例如,氮氧化物会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2. 市场秩序破坏
环检造假扰乱了正常的机动车检测市场秩序。诚信的检测机构可能因为坚持严格检测而失去部分业务,而造假的检测机构却能获取不正当利益,这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利于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治理措施
1. 加强监管
增加监管人员和频次
环保部门应增加对机动车环检机构的监管人员数量,提高检查频次。例如,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检测站进行抽查,对检测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包括检测设备的校准、检测操作流程、数据记录等方面。
技术监管升级
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机动车环检监管平台。通过实时采集检测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数据,识别造假行为。例如,建立不同车型、不同年限车辆的尾气排放数据模型,当检测数据偏离模型范围时进行预警和调查。
2. 提高违规成本
加大处罚力度
对参与环检造假的检测机构和相关人员,应给予严厉的处罚。例如,对检测机构处以高额罚款、吊销检测资质等处罚;对造假的工作人员,给予吊销从业资格等处罚。
建立信用体系
建立机动车环检机构和相关人员的信用档案,将造假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对有造假不良记录的机构和人员,在业务拓展、招投标等方面进行限制,提高其违规成本,促使其遵守相关规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