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资产是否“香”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以下是一些机构的常见观点:
一、红利资产仍有吸引力的情况
1. 从防御性角度
收益稳定性
在经济波动较大或者市场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红利资产往往具有较好的防御性。机构认为,能够持续发放红利的公司通常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例如,公用事业类公司,像电力、水务企业,它们的业务需求相对刚性。不管经济处于繁荣还是衰退阶段,居民和企业对电力、水的基本需求不会发生巨大波动,这类公司能够持续获得收入,从而有能力稳定地发放红利,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收益来源。
长期配置价值
对于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红利资产是重要的配置方向。这些机构需要确保资产在较长时间跨度内保值增值,以匹配其负债端的需求。红利资产的股息收益可以成为投资组合中稳定的现金流部分。从历史数据来看,在全球多个市场,红利股组合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如10年、20年以上)往往能够跑赢大盘指数,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
2. 从估值和性价比角度
低估值特性
红利资产中的很多公司,特别是传统行业的公司,往往具有低估值的特点。机构投资者会关注到,一些高分红的蓝筹股,如部分银行股,其市盈率和市净率相对较低。以市盈率为例,可能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投资者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了具有一定盈利能力和分红能力的资产,从估值的角度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与利率的关系
在利率下行环境中,红利资产的吸引力会进一步提升。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随之降低。而红利资产的股息率相对固定,其吸引力就会凸显。例如,如果一只股票的股息率为5%,而市场债券收益率从5%下降到3%,那么这只股票相对于债券的吸引力就会增加,投资者可能会更倾向于将资金配置到红利资产中。
二、红利资产面临挑战的情况
1. 从增长性角度
行业转型压力
一些传统的红利发放较多的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钢铁、煤炭等,面临着行业转型的压力。机构指出,随着全球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转型,传统能源和高污染制造业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设备升级或业务转型,这可能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和分红能力。例如,煤炭企业需要向清洁煤炭技术转型或者涉足新能源领域,转型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可能会减少可分配利润,从而影响红利发放。
新兴产业竞争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产业对传统红利资产构成竞争。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往往具有高增长潜力,吸引了大量资金。相比之下,部分传统红利资产的增长速度显得较为缓慢。以互联网电商企业为例,它们的业务增长速度可能达到每年30% 50%甚至更高,而传统的零售企业(部分属于红利资产范畴)可能面临销售额停滞甚至下滑的局面,其增长性相对较弱,在吸引投资者方面面临挑战。
2. 从市场风格角度
市场偏好的短期变化
在某些市场阶段,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会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影响对红利资产的需求。例如在牛市行情中,市场情绪高涨,投资者更倾向于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成长型股票。此时,成长股的涨幅可能远超红利资产。因为成长股往往代表着新兴的产业方向,如生物技术创新企业、新能源汽车初创企业等,它们可能具有巨大的未来盈利预期,但当前盈利和分红可能较少。这种市场风格下,红利资产可能相对受到冷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