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二号”的任务对于深入解密小行星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目标
1. 小行星起源与演化研究
物质组成分析
“天问二号”将通过携带的先进科学仪器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探测。例如,利用光谱仪分析小行星表面物质的光谱特征,确定其元素组成。不同的元素在光谱上会有特定的吸收和发射线,通过精确测量这些谱线,可以明确小行星是由哪些矿物和元素构成的。这有助于追溯小行星的起源,因为小行星的物质组成反映了其形成时太阳系原行星盘的物质分布情况。如果小行星富含碳质物质,可能暗示它是太阳系早期较为原始的天体,保留了大量太阳系形成初期的信息。
内部结构探测
借助雷达等探测设备,“天问二号”可以探测小行星的内部结构。小行星可能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如有些可能是较为均匀的整体结构,而有些可能是由松散的碎石堆组成。了解其内部结构对于揭示小行星的形成机制至关重要。例如,如果发现小行星内部存在分层结构,可能意味着它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物质聚集和分化过程。
2. 太阳系形成环境探究
轨道演化研究
通过精确测定小行星的轨道参数,并结合对其物理性质的了解,科学家可以研究小行星在太阳系漫长历史中的轨道演化。小行星的轨道可能会受到大行星的引力摄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天问二号”获取的数据能够帮助建立小行星轨道演化模型,从而推断太阳系早期行星形成过程中的引力相互作用情况。例如,某些小行星可能原本位于太阳系内层,由于巨行星的迁移而被抛射到现在的位置,研究这些小行星的轨道历史可以为太阳系早期的动力学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太阳系早期物质分布重建
由于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早期遗留下来的天体,它们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可以反映当时太阳系原行星盘的状况。“天问二号”对小行星的探测结果可以与理论模型相结合,重建太阳系早期物质的分布情况。例如,如果在特定区域的小行星普遍富含某种特定元素或矿物,这可能表明在太阳系原行星盘的该区域存在特殊的物质聚集过程。
二、技术手段
1. 轨道转移与交会技术
“天问二号”需要具备精确的轨道转移能力,从地球轨道前往目标小行星。这涉及到复杂的轨道计算和多次轨道机动。例如,它要根据地球和小行星的相对位置以及自身的推进能力,规划最优的飞行路径。在接近小行星时,要实现精确的交会,这需要高精度的导航和控制系统。通过星载的导航设备,如光学导航相机等,不断测定自身与小行星的相对位置,调整飞行姿态和速度,以确保能够在安全距离内与小行星相会。
2. 探测仪器搭载
它搭载了多种先进的探测仪器。除了前面提到的光谱仪和雷达,可能还包括热成像仪等设备。热成像仪可以测量小行星表面的温度分布,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热惯量,表面温度的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小行星表面物质的性质和分布的不均匀性。这些仪器协同工作,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小行星进行全面的探测,获取丰富的科学数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