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泉州有着多样且独特的民俗来“闹”元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
一、花灯展示与游灯活动
1. 传统花灯制作与特色
类型多样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有刻纸花灯、针刺无骨花灯等多种类型。刻纸花灯以精细的刻纸工艺为特色,灯体上的刻纸图案精美绝伦,像传统的八角灯,每个面都贴有刻纸作品,题材涵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针刺无骨花灯则不用骨架,全靠纸片拼接和针刺出各种图案,灯光透过密密麻麻的针孔,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如李尧宝刻纸料丝花灯,将刻纸艺术与料丝灯完美结合,灯体上的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
传承意义
这些花灯制作技艺传承数百年,是泉州民间手工艺人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是元宵佳节的装饰,更是承载着闽南文化记忆的艺术珍品。在元宵期间,许多家庭都会购买或自制花灯,参与到游灯活动中,传承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
2. 游灯盛景
活动规模
元宵夜,泉州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游灯活动。例如在鲤城区,游灯队伍绵延数公里。男女老少手持花灯,走上街头巷尾。游灯队伍中有各种造型的大型花灯,如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花灯,高达数米,龙身蜿蜒,凤羽翩翩,由多人抬着前行;还有以泉州本地名胜古迹为造型的花灯,如东西塔造型的花灯,精巧地重现了东西塔的建筑风貌,令人叹为观止。
文化内涵
游灯活动寓意着驱邪纳福、祈求光明和幸福。人们在游灯过程中,花灯相互映照,形成一片灯的海洋,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同时,这也是一种家族、社区凝聚力的体现,大家在游灯中增进邻里感情,传承家族文化传统。
二、民俗表演
1. 舞龙舞狮
表演特色
舞龙队的龙身色彩鲜艳,长达数十米。舞者们身手矫健,通过高超的技巧,让龙在空中翻腾、盘旋、穿梭,做出“蛟龙出海”“飞龙在天”等精彩动作。舞狮表演则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以诙谐幽默的动作模仿狮子的生活习性,如舔毛、打滚等;武狮则注重技艺展示,在高台上跳跃、跨越障碍物,像“狮子上高杆”的表演,狮子在高高的杆子上做出各种惊险动作,令人捏一把汗。
文化寓意
舞龙舞狮象征着吉祥、繁荣和活力。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表达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舞狮则有驱邪避害、带来好运的寓意。在元宵这个喜庆的节日里,舞龙舞狮表演为民众带来了欢乐和节日的热烈气氛。
2. 南音表演
艺术特点
南音是泉州地区独特的传统音乐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演唱风格古朴典雅,旋律优美。南音表演时,演唱者手持拍板,轻敲节奏,唱腔婉转悠扬,如泣如诉。乐器方面,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这些乐器配合默契,琵琶的弹奏指法细腻,洞箫的音色清幽,二弦的声音悠扬,三弦的节奏稳健。例如在元宵的南音会唱中,演奏者和演唱者们在古色古香的庭院或庙宇中表演,宛如一幅穿越时空的闽南民俗画卷。
文化传承意义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在元宵佳节表演南音,是对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弘扬。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更是泉州人民情感表达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南音,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节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宗教与民俗融合的活动
1. 敬神祈福活动
寺庙祭祀
在元宵期间,泉州众多寺庙香火旺盛。如开元寺,信众们纷纷前来敬香祈福。寺庙内张灯结彩,人们在佛像前供奉鲜花、水果、糕点等供品,双手合十,虔诚地祈求平安幸福、家庭美满。在天后宫,妈祖信仰与元宵民俗相结合,除了常规的祭祀仪式外,还会举办一些与妈祖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妈祖出巡等。妈祖神像被抬出庙宇,巡游周边地区,所到之处,民众夹道欢迎,祈求妈祖保佑海上平安、渔业丰收。
民俗与宗教的联系
这种宗教活动与元宵民俗的融合,反映了泉州地区民众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的紧密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宗教信仰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而元宵佳节则为宗教活动提供了一个更加喜庆、全民参与的平台,两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泉州独特的元宵文化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