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科技在小麦田间管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精准监测技术
1. 土壤肥力与墒情监测
传感器应用
在河北的小麦产区,广泛使用土壤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精确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例如,通过离子选择性电极传感器,可以准确检测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同时,土壤湿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其测量精度可以达到±2%的相对湿度。
卫星与无人机遥感监测
卫星遥感技术为大面积的小麦田提供了宏观的监测手段。通过卫星影像,可以分析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肥力分布情况。例如,利用多光谱卫星数据,能够识别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区域。无人机遥感则更加灵活,它可以在低空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如返青期、拔节期等,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能够监测小麦的生长状况,根据植被指数判断小麦的氮素营养状况,为精准施肥提供依据。
2. 小麦生长状况监测
作物表型监测技术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作物表型监测系统被应用于河北小麦田间。在小麦生长期间,这些系统可以定期采集小麦的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分析算法,精确测量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等表型参数。例如,利用机器视觉技术测量小麦株高的误差可以控制在±2厘米以内。这些参数能够反映小麦的生长状态,为及时调整田间管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病虫害监测
智能虫情监测设备在河北小麦产区广泛部署。这些设备利用性诱剂、光诱捕等技术吸引害虫,并自动计数和识别害虫种类。例如,针对小麦蚜虫的监测设备,能够准确统计蚜虫的数量,一旦蚜虫数量达到防治阈值,就可以及时发出预警。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以检测小麦植株内病毒和病原菌的含量,实现对小麦病害的早期预警。
二、智能灌溉技术
1. 滴灌与微喷灌系统
在河北一些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小麦种植区域,滴灌和微喷灌系统得到了推广应用。滴灌系统通过滴头将水精准地滴入小麦根部附近的土壤中,滴头的流量可以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生长需求进行调节,一般每小时的滴水量在1 3升之间。微喷灌系统则是将水以细小的水滴喷洒在小麦植株周围,喷洒半径可以根据喷头的类型和压力进行调整,一般在1 3米之间。这些灌溉系统都配备了智能化的控制设备,能够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的数据自动控制灌溉的启停,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比传统的大水漫灌节水30% 50%。
2. 基于气象数据的灌溉决策
气象站网络覆盖了河北的小麦种植区域,这些气象站能够实时采集气温、降水、风速、蒸发量等气象数据。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和建立作物需水模型,可以预测小麦的需水量。例如,根据当地的气温、日照时数和小麦生长阶段,利用彭曼 蒙特斯公式计算小麦的蒸散量,从而确定灌溉的时间和灌水量。当预测到近期无有效降水且小麦处于需水关键期时,就可以提前安排灌溉作业,实现科学灌溉。
三、精准施肥技术
1. 变量施肥技术
在河北的现代化小麦农场,变量施肥技术得到了应用。基于土壤肥力监测和小麦生长状况监测的数据,施肥机械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施肥处方图进行变量施肥。例如,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区域减少氮肥的施用量,而在肥力较低的区域适当增加施肥量。施肥机械上安装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控制器,能够精确控制施肥的位置和施肥量,施肥精度可以达到±5%的误差范围,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肥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2. 新型肥料与施肥技术
缓控释肥料在河北小麦种植中开始推广使用。这种肥料能够根据小麦生长的需求缓慢释放养分,延长肥料的有效供应期。例如,一些包膜缓控释氮肥,其养分释放期可以长达2 3个月,与小麦的生长周期相匹配。此外,叶面施肥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通过无人机进行叶面肥的喷施,可以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如孕穗期、灌浆期,快速补充小麦所需的营养元素,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四、智慧农业管理平台
1. 数据集成与分析
河北建立了多个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这些平台集成了来自土壤监测、作物生长监测、气象监测、灌溉和施肥设备等多源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小麦田间管理进行综合决策。例如,平台可以分析多年的土壤肥力数据、小麦产量数据和气象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产量预测模型。根据当前的小麦生长状况和气象预报,预测小麦的产量,预测精度可以达到±10%以内。
2. 远程管理与决策支持
农户和农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端登录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现对小麦田间的远程管理。他们可以查看小麦田的实时数据,如土壤湿度、病虫害情况等,还可以远程控制灌溉和施肥设备的运行。同时,平台提供农业专家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小麦田间情况,提供针对性的管理建议,如施肥方案、病虫害防治措施等,帮助农户科学管理小麦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