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具有深远意义和多重举措:
一、重要意义
1. 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民族智慧的结晶,包含着独特的语言、习俗、艺术、价值观等。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它是蒙古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在那达慕大会上,人们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传承至今,让蒙古族民众在参与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使得整个民族更具凝聚力。
2. 丰富中华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艺术,这一艺术形式集音乐、舞蹈、诗歌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的宝库。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同绚丽多彩的丝线,共同编织成中华文化这一华丽的锦缎。
3. 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创意和智慧。例如彝族的漆器制作工艺,其独特的色彩搭配、图案设计和制作技法,为现代艺术设计、工艺品制作等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能激发新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的诞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如藏族文化中的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等,具有普适性价值。这些价值观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到世界,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文化的多元共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二、举措
1. 保护与传承
保护文化遗产
对各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老建筑、历史文物等进行有效保护。例如,对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进行修缮和维护。这些建筑不仅是侗族人民居住和社交的场所,更是侗族建筑技艺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通过投入专项资金,组织专业的古建筑修复团队,按照传统工艺对其进行修复,同时建立相关的保护管理制度,确保其长久保存。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好传承人的认定和培养工作。像朝鲜族的农乐舞,通过认定农乐舞的国家级传承人,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贴,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同时鼓励传承人收徒授艺,在学校、社区等开设传承班,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学习这一传统舞蹈。
记录与整理
组织专家学者对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整理。如对纳西族的东巴文字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记录。可以通过编纂东巴文字字典、录制东巴文字书写和解读的视频等方式,将这一古老文字的形态、读音、意义以及使用场景等完整地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传承和研究。
2. 教育与宣传
融入教育体系
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例如,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教授本民族的语言、历史、艺术等知识。在内蒙古的一些学校,将蒙古族长调、马头琴演奏等纳入音乐课程,将蒙古族传统的摔跤、射箭等纳入体育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同时,在高校也可以开设相关的民族文化研究专业,培养专业的研究和传承人才。
大众传媒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制作高质量的民族文化纪录片,像《舌尖上的中国》中的部分章节,展示了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如苗族的酸汤鱼等,让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了解苗族的饮食习俗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网络平台可以开设民族文化专题栏目,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传播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手工艺等文化内容。
3. 交流与融合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举办民族文化节、文化展览等活动。例如,中国—东盟博览会中的民族文化板块,展示了中国各民族以及东盟各国民族的文化成果,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各民族地区也可以举办自己的文化节,如云南的民族文化节,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体验,在交流中实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鼓励不同民族文化在城市中的融合。在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如深圳,建立民族文化社区或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为各民族提供展示和交流文化的平台,让各民族文化在城市这个大熔炉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开发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例如,以壮族的布洛陀文化为依托,开发布洛陀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包括参观布洛陀文化遗址、体验壮族传统农耕生活等项目。同时,开发具有壮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布洛陀文化主题的手工艺品、服饰等,通过市场运作,既传播了民族文化,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