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测机构“放水” 超标车“带病上路”——机动车环检造假乱象调查
一、引言
机动车环保检测(环检)是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近年来机动车环检造假乱象频发,检测机构“放水”使得超标车能够“带病上路”,这不仅违背了环检的初衷,也对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二、环检造假的表现形式
(一)设备操控造假
1. 调整检测参数
一些检测机构为了让超标车辆通过检测,会私自调整检测设备的参数。例如,在尾气检测中,通过修改气体分析仪的灵敏度设置,使得检测到的污染物浓度数值低于实际值。原本尾气中氮氧化物(NOx)含量超标一倍的车辆,经过参数调整后,在检测报告上显示为合格。
2. 利用设备漏洞
部分老旧检测设备存在软件漏洞,检测机构工作人员故意利用这些漏洞进行造假。比如,在检测车辆尾气排放的不透光烟度计时,工作人员通过特定的操作顺序触发软件漏洞,使烟度计在测量时给出虚假的较低烟度值,从而让高排放的柴油车顺利通过检测。
(二)人为干预检测过程
1. 虚假检测操作
检测人员在进行环检时,不按照规定的检测流程操作。例如,在对汽油车进行简易工况法检测时,应严格按照加速、减速、匀速等工况进行测试,但检测人员可能只进行简单的怠速检测,而省略其他关键工况检测,导致无法准确检测出车辆在实际行驶中的尾气排放情况,使超标车辆蒙混过关。
2. 与车主勾结
检测人员与车主达成默契,共同作弊。车主为了让自己的超标车辆通过检测,会向检测人员行贿。检测人员则在检测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上述造假手段确保车辆通过。这种勾结现象在一些小型检测站较为常见,尤其是针对一些老旧的高排放车辆车主。
三、环检造假的危害
(一)环境危害
1. 大气污染加剧
超标车辆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等。当这些超标车辆“带病上路”时,它们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在城市中,高浓度的尾气污染物会加重雾霾天气,影响能见度,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
2.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车辆尾气中的二氧化碳(CO₂)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超标车辆由于燃烧效率低、尾气处理装置失效等原因,往往会比正常车辆排放更多的CO₂。随着越来越多的超标车在造假后上路行驶,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二)社会危害
1. 损害公众健康
机动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危害。例如,一氧化碳会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导致人体缺氧,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氮氧化物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肺炎等;颗粒物则会深入肺部,引发肺部疾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超标车辆大量上路,使更多人群暴露在高浓度尾气污染环境中,公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2. 破坏市场公平竞争
对于那些遵守环保标准、投入资金进行车辆尾气治理和升级的车主和运输企业来说,检测机构的造假行为是不公平的。他们花费了额外的成本来确保车辆达标排放,而超标车辆通过造假轻松上路,这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环检造假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驱动
1. 检测机构逐利
检测机构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车辆检测费用。一些检测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顾职业道德,通过放宽检测标准、造假等手段吸引更多的车主前来检测。每多检测一辆车,检测机构就能增加一笔收入,在这种利益驱使下,他们不惜冒险造假。
2. 车主逃避治理成本
对于车主来说,如果车辆尾气超标,需要对车辆进行维修治理,这可能涉及到更换尾气净化装置、调整发动机参数等,费用较高。而通过向检测机构行贿或寻找造假检测站,只需要支付少量的检测费用就能让车辆拿到合格的检测报告,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治理成本,这也是车主愿意参与造假的重要原因。
(二)监管不力
1. 监管部门存在漏洞
环保、交通等多个部门都对机动车环检有监管职责,但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例如,环保部门负责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检测设备的监管,交通部门负责营运车辆的准入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容易出现监管空白。而且部分基层监管人员数量不足,难以对众多的检测机构进行全面、及时的监管。
2. 处罚力度不足
目前对于检测机构造假的处罚措施相对较轻。通常是处以罚款、责令整改等处罚,但罚款金额与检测机构的造假收益相比往往微不足道。例如,一个检测机构通过造假每年可额外获得数十万元的收入,而被发现造假后的罚款可能只有几万元,这种处罚力度不足以对检测机构形成有效的威慑。
五、解决环检造假乱象的对策
(一)加强技术监管
1. 升级检测设备与技术
推广使用先进的机动车环检设备,如高精度的尾气分析仪、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等。这些设备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车辆尾气排放情况,减少检测设备被操控造假的可能性。例如,采用基于激光技术的尾气检测设备,可以精确测量尾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2.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由环保部门牵头,建立机动车环检数据共享平台,将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车辆基本信息、维修记录等相关数据进行整合。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时监控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一旦发现数据异常,能够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同时,这个平台也可以为车主、维修企业等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提高环检的透明度。
(二)强化监管体系
1. 明确部门职责与协同合作
进一步明确环保、交通等部门在机动车环检监管中的职责,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例如,环保部门负责检测机构的资质审核、检测标准执行监督,交通部门负责对营运车辆的环检结果进行核查并与营运资质挂钩。部门之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监管信息,共同打击环检造假行为。
2. 加大处罚力度
大幅提高对检测机构和相关责任人造假行为的处罚标准。对于检测机构造假,除了高额罚款外,还应吊销其检测资质;对于参与造假的工作人员,应取消其从业资格,并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对于与检测机构勾结的车主,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如车辆暂扣、罚款等,从各个环节遏制环检造假行为。
(三)提高公众意识
1.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危害和环检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向车主和社会公众普及尾气超标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以及参与环检造假的法律风险。例如,制作公益广告,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播放,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2. 设立举报奖励制度
鼓励公众对环检造假行为进行举报,设立专门的举报热线和邮箱,并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奖励金额可以根据举报案件的性质和处罚金额按一定比例确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机动车环检造假乱象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利益和监管问题的现象,需要通过技术、监管和公众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来加以解决,以确保机动车尾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公众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