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2024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基本平衡”的一些分析:
一、有利因素
1. 经济基本面稳固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为国际收支平衡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内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使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例如,在制造业方面,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货物贸易的稳定顺差或者保持合理的贸易收支状况。
服务业领域,如数字服务贸易等新兴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也有助于增加服务贸易收入。一个稳定增长且结构不断优化的经济,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同时也为对外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贸易多元化发展
货物贸易:
我国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不断加深。以东盟为例,双方在农产品、电子产品、机械装备等多个领域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贸易占比逐渐上升,这有助于优化货物贸易结构,提高整体贸易的抗风险能力,从而稳定货物贸易收支。
在贸易方式上,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模式蓬勃发展。大量中小微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了国际市场份额,为货物贸易规模的稳定和扩大做出贡献。
服务贸易:
传统服务贸易如旅游服务逐步复苏。随着全球疫情影响的消退,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同时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也在有序恢复。这有助于改善服务贸易中的旅游收支状况。
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为例,中国的软件企业凭借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承接了大量来自国际市场的软件外包业务,增加了服务贸易收入,推动服务贸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3. 外资政策吸引力
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例如,在一些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资企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减少外资准入限制,提高外资准入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各地政府还为外资企业提供了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便利、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稳定了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在资本项目下对国际收支平衡起到积极作用。
4. 汇率调节机制
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增强,能够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人民币可能面临升值压力,这会使得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从而减少贸易顺差;反之,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人民币可能贬值,有利于提高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收入,抑制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例如,在过去的一些时期,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有效地缓解了贸易不平衡的压力。
二、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1.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分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因素可能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例如,美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可能引发全球资本流动的波动,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面临资本外流的风险。如果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可能对资本项目收支产生不利影响。
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等挑战。一些国家可能对我国的部分产品加征关税或者设置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货物贸易出口规模和效益。
应对:
我国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降低贸易壁垒。如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入实施,拓展与成员国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同时加快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贸协定谈判进程。
在应对资本外流风险方面,我国可以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合理引导资本流动。例如,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资本流动的动态信息,根据情况适时调整相关政策,防止资本大规模异常流动对国际收支造成冲击。
2. 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压力
挑战:
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部分传统产业面临调整压力,可能影响相关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进而影响货物贸易收支。例如,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提高等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升级,可能会失去部分国际市场份额。
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风险因素。例如,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国内金融机构可能面临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金融监管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国际收支平衡。
应对:
对于传统产业,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如设立专项产业扶持基金,支持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等,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金融市场方面,要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在开放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完善金融监管法规,提高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水平,防范金融风险的跨境传递,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吸引国际长期资本流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