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基础设施建设
1. 起降场地
深圳拥有多个直升机起降点,分布在医院、城市中心区域以及一些关键的交通枢纽附近。例如,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如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设置了专门的直升机停机坪,其按照相关标准建设,配备了完善的导航和照明等辅助设施,确保直升机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都能安全起降。
2. 救援飞机配备
有多种适合航空医疗救援的直升机。这些直升机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部分直升机内部经过专门改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医疗救治空间,在飞行途中医护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像在转运重伤患者时,可以持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实施必要的急救措施。
二、救援网络构建
1. 多部门协作
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医疗、航空、交通等多部门协同的救援网络。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一旦发生紧急医疗事件,医疗机构能够迅速与航空救援运营单位取得联系,同时交通管理部门会为救援直升机的飞行航线和起降提供保障,确保救援行动的高效进行。
2. 与周边区域联动
深圳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还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形成联动机制。例如,与广州、香港等地建立了跨区域的航空医疗救援合作关系。当遇到重大灾难或特殊医疗需求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开展航空医疗救援行动,扩大了救援的覆盖范围。
三、专业队伍建设
1. 医护人员培训
针对航空医疗救援的特殊需求,对医护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航空医学知识,如在高空中患者可能出现的生理变化及应对措施;飞行安全知识,如直升机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在狭小空间内如何有效开展急救操作等技能。通过这些培训,医护人员能够适应航空医疗救援环境,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2. 救援团队协同作业
组建了包括飞行员、医护人员、地勤人员等在内的专业救援团队。飞行员具备丰富的飞行经验和应对复杂天气、地形条件的能力;医护人员在航空医疗救援方面技能娴熟;地勤人员则能够快速完成直升机的加油、设备维护等保障工作。这些团队成员之间经过多次演练和实战,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业能力。
四、运营管理模式
1. 多元化运营主体
航空医疗救援运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政府投资运营的公益性质的救援服务,也有商业运营机构参与其中。商业运营机构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与公益救援形成互补,例如为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航空医疗转运服务,而政府主导的公益救援则重点保障突发事件和贫困患者等特殊群体的救援需求。
2. 救援响应机制
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一旦接到救援请求,救援指挥中心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救援任务的评估、救援力量的调配等工作。例如,规定在城区内接到救援呼叫后,直升机能够在30分钟内起飞前往救援现场,极大地提高了救援的时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