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数量的不断增加有着诸多积极意义。
一、在医疗服务可及性方面
1. 方便群众就医
对于广大基层民众,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居民,中医馆就设在身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极大地缩短了就医的距离和时间成本。例如,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的老人,以前需要到较远的城市大医院就诊,现在在家门口的中医馆就能得到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治疗。
2. 均衡医疗资源布局
弥补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中医服务方面的短板。以往基层医疗以西医为主,中医资源匮乏,中医馆的设立使得中医资源向基层下沉。如在中西部一些乡镇,中医馆的建立让当地居民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似的中医诊疗服务,包括中药汤剂、中医康复理疗等,减少了城乡中医医疗服务的差距。
二、在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方面
1. 推广中医理念
中医馆成为中医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通过中医馆的宣传栏、健康讲座等形式,向基层群众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如在季节交替时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让群众了解如何通过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整预防疾病,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2. 培养中医人才
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层实践的平台。许多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基层中医馆进行实习和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中医诊疗技能。同时,中医馆内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也可以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中医技艺,促进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推动健康中国战略方面
1. 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
中医馆丰富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在基层医疗中,除了常见的西医诊疗手段外,中医馆提供的中医特色服务,如中医内治(中药调理)、外治(艾灸、拔罐等)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对于一些不适合长期服用西药的患者,如体质虚弱的儿童、孕妇等,中医馆提供了替代的治疗方案。
2. 促进基层健康管理
中医馆的中医师可以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对居民进行体质辨识,为居民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如阳虚体质者易患寒证,中医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养生建议和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基层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