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推进平安重庆、法治重庆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多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意义
1. 保障人民幸福
安全保障:平安重庆建设为市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减少犯罪、治安灾害事故等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例如,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盗窃、抢劫等多发性犯罪,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安心。
权益维护:法治重庆建设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在法治框架下,民众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等都能依法得到维护,如在劳动纠纷中,工人可依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工资待遇、劳动环境等权益。
2. 促进社会稳定
秩序构建:平安重庆的建设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通过加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化解社会矛盾等工作,能够减少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比如,在老旧小区加强安保巡逻、安装监控设备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治安问题,增强社区的稳定性。
公平正义基石:法治重庆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通过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能够在全社会营造公平正义的氛围。当司法机关依法平等对待每一个案件当事人,不偏不倚地作出裁决时,社会公众会对社会秩序充满信心,减少因不公平感而引发的社会动荡。
3. 推动经济发展
营商环境优化:平安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法治是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平安重庆的环境下,企业不用担心暴力干扰、敲诈勒索等威胁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法治重庆建设确保市场规则的稳定和透明,如知识产权保护法保障企业的创新成果,合同法保障企业交易安全等,有助于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推动经济繁荣。
创新创业激励:法治保障下的知识产权制度、公平竞争规则等能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创业者和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他们能够在稳定、可预期的法律环境中开展创业活动,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举措
1. 平安重庆建设方面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防控网络:构建以公安民警为骨干,辅警、治安积极分子等为辅助的多层次治安防控力量。例如,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设置治安岗亭,增加巡逻警力,提高见警率。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安装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实现对重点区域、公共场所的实时监控,提高社会治安的管控能力。
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建立社区民警与居民的紧密联系机制。社区民警定期走访居民,了解社区治安状况,组织居民开展治安防范宣传教育活动,如防范诈骗知识讲座等。鼓励社区居民成立治安志愿者队伍,开展邻里守望、安全互助等活动,共同维护社区治安。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
人民调解: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提高调解能力。例如,在农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在城市社区设立社区调解委员会。对于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常见纠纷,人民调解员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进行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加强行政部门在处理与行政管理相关纠纷中的调解作用,如劳动保障部门对劳动纠纷的调解。同时,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机制,对于经行政调解未能达成协议但符合司法调解条件的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司法调解,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2. 法治重庆建设方面
立法工作完善
科学立法:围绕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民生需求开展立法工作。例如,针对重庆的山地城市特点和交通拥堵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法规;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制定有关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使立法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民主立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拓宽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通过网络平台、立法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等能够参与到立法过程中,充分表达利益诉求,使立法能够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法治政府建设
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确保行政决策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例如,在城市规划建设、土地征收等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防止违法决策。
政务公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行政机关的办事依据、办事流程、办事结果等信息应向社会公开。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平台,方便公民、企业查询和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
司法体制改革深化
司法责任制落实:明确法官、检察官的办案主体地位,让他们对案件质量负责。同时,建立健全司法权力运行监督机制,防止司法权力滥用。例如,在法院内部,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制度,对法官办理的案件进行定期评查,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案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诉讼制度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庭审实质化。在刑事诉讼中,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率,加强证据审查判断,使庭审成为查明案件事实、认定证据、作出裁判的核心环节,提高司法公正性和公信力。
一体推进平安重庆、法治重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公民等各方共同参与,协同努力,不断提升重庆的治理水平和发展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