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湖北武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干部人才支撑的一些举措和意义:
一、举措
1. 干部队伍建设方面
提升干部能力素质
开展针对性培训课程,例如围绕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领域的知识普及和发展趋势分析培训。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组织干部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等方式,使干部了解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技术特点、市场规律和发展需求,以便在政策制定、项目引进等工作中有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建立干部到新质生产力企业挂职锻炼机制。选派干部到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挂职,让干部深入企业运营管理一线,熟悉新质生产力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创新研发中的资金瓶颈、高端人才引进的政策障碍等,从而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优化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在考核指标中纳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的内容。例如,衡量干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对于积极引进新质生产力项目、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干部给予加分激励,引导干部将工作重心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倾斜。
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实时跟踪干部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工作进展。对于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或不作为的干部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干部队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中的高效性和积极性。
2. 人才吸引与培育方面
人才引进政策创新
出台针对新质生产力领域高端人才的特殊优惠政策。例如,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高额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以及专门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措施。在户籍政策上进一步放宽,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实行“零门槛”落户,吸引更多外地人才来武汉投身新兴产业发展。
建立“人才飞地”模式。在国内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地区,如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等地设立人才联络站或研发中心,吸引当地人才以灵活的方式参与武汉的新质生产力项目,实现人才资源的异地共享。
本土人才培育体系构建
加强高校和职业院校与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合作。鼓励高校调整学科设置,开设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如大数据分析、智能机器人工程等。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
设立新质生产力人才专项培训基金。用于资助在职人员参加与新兴产业相关的技能提升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活动。支持企业内部开展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训项目,根据培训效果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
二、意义
1.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干部能够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例如,推动传统钢铁产业向高端特种钢材制造、绿色钢铁技术研发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发展。人才的聚集则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高端研发人才能够加快电池技术创新、自动驾驶系统开发等进程。
2. 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干部可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推动创新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优秀人才的汇聚使得武汉在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如量子通信、脑科学等前沿科学研究方面更具竞争力,能够催生更多的创新成果,提升武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地位。
3.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在干部的有效组织和人才的积极参与下,武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带动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如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新质生产力演进。这有助于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向武汉聚集,从而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提升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