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德才关注疏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堵点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相关方面的体现:
一、当前堵点表现
1. 地方保护主义方面
政策壁垒
一些地方为保护本地企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时往往偏向本地企业,对外地企业设置准入限制。例如,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设置本地企业加分项或者要求外地企业在本地设立子公司并达到一定的经营年限、纳税规模等条件才能参与投标。
在市场监管方面,对本地企业的轻微违规行为处罚较轻,而对外地企业可能会严格执法,甚至存在过度执法的情况,这使得外地企业在当地市场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行政性垄断
部分地区存在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权力指定特定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现象。比如,某些地方政府要求本地的公用事业(如水、电、气等领域)只能使用本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限制了其他地区更优质、更低价产品的进入,阻碍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市场标准不统一方面
产品标准差异
在不同地区,对于同类型产品的质量标准、规格要求存在差异。例如,建筑材料的环保标准在一些发达地区可能要求较高,而在欠发达地区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企业在跨地区销售产品时,需要按照不同地区标准进行调整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推广难度。
认证认可差异
不同地区对于企业资质认证、产品认证的机构和流程有所不同。例如,在食品行业,有的地区认可本地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结果,而对其他地区机构出具的相同检验检测结果持怀疑态度,要求企业重新进行检验检测,这不仅浪费企业资源,也影响了市场的流通效率。
3. 要素流通不畅方面
劳动力要素
户籍制度及附着其上的公共服务差异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例如,一些大城市的户籍与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优质公共服务紧密挂钩,外来劳动力由于户籍限制难以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向这些地区流动就业的积极性,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割。
资本要素
不同地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均衡,金融监管政策存在差异。一些地方金融机构出于本地风险防控等考虑,对跨地区投资、贷款等设置较多限制。例如,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到东部地区进行投资并购时,可能面临当地金融机构融资困难、手续繁琐等问题,影响了资本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二、疏通堵点的建议
1.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方面
加强法治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加大对地方政府出台歧视性政策的监督和处罚力度。例如,建立专门的审查机制,对地方新出台的政策法规进行公平竞争审查,防止出现地方保护的条款。
政绩考核机制调整
在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增加促进市场统一、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例如,将本地市场对外地企业的开放程度、本地企业在公平竞争环境下的发展活力等纳入考核内容,促使地方政府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 统一市场标准方面
推动标准协同
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全国统一的基础性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同时允许地方在不违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补充性标准。例如,在环保产品标准方面,先确立全国统一的核心指标,然后各地根据本地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补充细化部分指标。
认证认可互认
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认可体系,推动不同地区之间认证认可结果互认。例如,加强各地认证认可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认证认可信息平台,企业在一个地区获得的有效认证认可结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减少重复认证的成本。
3. 促进要素流通方面
劳动力要素
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剥离户籍与公共服务的过度捆绑。例如,以居住证制度为依托,保障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在就业地逐步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便利性。
资本要素
加强区域间金融监管协调,推动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例如,建立跨区域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统一部分金融监管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跨地区开展业务,促进资本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