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系统观念的内涵及其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1. 系统观念的内涵
系统观念强调从整体出发,将事物看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反馈关系等。例如,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它还注重系统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比如,一个社区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其中家庭是社区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社区的整体发展会影响家庭的发展,而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也对社区的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系统具有动态性,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变。
2. 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有助于全面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往往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如贫困家庭可能同时存在经济困难、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问题。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社会工作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服务对象的处境,而不是只关注单一问题。例如,在处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学校教育资源的获取,还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对教育投入的影响以及家庭氛围对孩子学习动力的作用等。
有利于整合社会工作资源。社会工作涉及到多种资源的调配,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系统观念可以使社会工作者明确不同资源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例如,在社区建设项目中,政府资金支持(财力资源)、社区志愿者服务(人力资源)以及社区闲置场地(物力资源)之间可以相互配合。通过系统规划,可以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效益,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协同性。社会工作往往需要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系统观念有助于打破专业壁垒和部门界限,构建协同服务机制。比如,在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中,需要医护人员提供健康护理服务、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关系协调服务、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社区资源链接服务等。以系统观念为指导,能够促进这些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形成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二、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系统挑战
1. 服务对象需求的系统性变化
在新时代,社会转型加速,服务对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的特征。以城市移民群体为例,他们不仅面临着住房、就业等基本生存需求的挑战,还存在着文化适应、身份认同等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像残障人士这样的弱势群体,他们的需求从单纯的物质救助扩展到社会融入、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这些需求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需求系统。
服务对象需求的动态性也增强。例如,在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需求不仅与当前的就业岗位供给有关,还受到新兴产业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需求随着就业市场的波动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能够及时把握并适应这种动态的需求系统。
2. 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系统难题
资源分散是一个突出问题。目前,社会工作资源分布在不同的部门、组织和社会主体中。例如,政府部门中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都有与社会工作相关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往往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各自为政。民间社会组织也掌握着一定的资源,但在与政府资源对接和协同方面存在困难。
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也是一个挑战。在地区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资源差距较大,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专业人才数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城乡之间,城市往往更容易吸引到社会工作资源,而农村地区则相对匮乏,这影响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全面、均衡发展。
3. 多主体协同的系统障碍
不同主体之间的目标差异是协同的一大障碍。例如,政府在社会工作中的目标可能更侧重于社会稳定和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而一些商业性社会组织的目标可能更多地考虑盈利性。这种目标的不一致性会影响它们在社会工作项目中的协作。
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在社会工作中,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主体之间往往缺乏常态化、高效的沟通渠道。比如,在社区减灾项目中,政府部门、社区组织、企业(可能提供物资支持)和志愿者之间如果不能及时沟通信息,就会导致资源浪费、服务重复或出现服务盲区等问题。
三、以系统观念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1. 构建全方位的服务对象需求评估体系
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将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不仅要通过问卷调查等定量方法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收入水平、居住条件等,还要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定性方法深入探究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需求。例如,在评估留守儿童的需求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状况等数据,同时通过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孤独感、对父母陪伴的渴望等情感需求。
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定期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重新评估。比如,对于贫困家庭,在给予一定时期的帮扶后,要重新评估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改善、家庭成员关系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是否有新的需求产生,如子女升学后的教育费用增加等情况。
2. 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资源整合平台
政府主导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政府可以发挥其统筹协调的职能,建立跨部门的社会工作资源整合平台。例如,成立由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工作资源协调委员会,明确各部门在社会工作资源分配中的职责,制定统一的资源分配标准,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加强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鼓励社会组织之间建立联盟或合作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例如,一些擅长开展青少年教育服务的社会组织可以与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组织合作,共享服务场地、人力资源等,共同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同时,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多样化发展。
3. 完善多主体协同服务的运行机制
建立共同目标导向。通过协商和利益协调,使不同主体在社会工作中形成共同的目标。例如,在扶贫项目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确立以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部分资金,企业投入产业发展资源,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建设和能力提升工作,各方围绕这一共同目标开展协同服务。
构建多主体沟通协调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主体沟通的信息平台。例如,建立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APP或网站,政府部门可以在上面发布政策信息和项目需求,社会组织可以展示服务项目和资源情况,志愿者可以报名参与服务,企业也可以了解项目合作机会。通过这样的网络平台,实现多主体之间的实时沟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以系统观念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工作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升社会工作的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