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返岗开工为契机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可以从以下多方面着手:
一、企业层面
1. 生产与创新
迅速恢复产能
企业应在员工返岗后尽快梳理生产流程,调配生产资源,将因假期或停工而闲置的设备重新启动并调试。例如,制造企业要检查生产线的关键设备,如汽车制造企业的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等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产品供应,满足市场需求。
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根据订单情况和市场预测,优先安排紧急订单和高利润产品的生产。例如,电子企业在返岗开工时,针对即将到来的消费旺季,优先生产热门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
加大研发投入
利用返岗的技术人才队伍,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科技企业可以组织研发团队对新产品进行攻关,如人工智能企业可以在员工返岗后,加大对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图像识别算法的研发投入,开发更智能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项目,借助外部科研力量推动企业创新。企业在返岗开工后,可以邀请高校专家到企业进行指导,或者选派员工到高校实验室参与研究,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
组织返岗员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工作效率。例如,建筑企业可以针对新的施工工艺和安全规范,对返岗工人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新技术,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开展多元化的培训课程,如沟通技巧、团队协作、领导力等软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金融企业可以在返岗开工期间,为员工提供金融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激励机制优化
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在返岗开工后表现突出、为企业创造显著价值的员工,给予奖金、晋升机会或者股权激励等激励措施。例如,互联网企业可以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对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提出优秀方案的员工给予奖励。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企业可以在返岗开工时,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如户外拓展、员工生日会等,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温暖,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员工层面
1. 调整工作状态与提升工作能力
迅速适应工作节奏
员工在返岗后要尽快调整作息时间,克服假期综合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例如,调整每天的睡眠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从而在工作时间能够保持高效的工作效率。
梳理工作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员工可以根据工作的优先级和重要性,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小目标,并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自主学习与职业发展
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员工可以学习数字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等新的营销理念和方法,通过在线课程、行业书籍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
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员工在返岗开工后,可以与上级领导沟通,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特长,制定短期和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如争取在一定时间内晋升到特定的职位或者在某个专业领域成为专家。
三、政府层面
1. 政策支持
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
政府可以对返岗开工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政策。例如,对于新招聘员工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降低增值税税率等,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提供财政补贴,用于企业的员工培训、设备更新等方面。政府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培训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鼓励企业提升员工素质;对购置先进生产设备的企业,按照设备金额给予补贴,推动企业技术升级。
产业政策引导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返岗开工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投资和扶持,如对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政策支持,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例如,对传统纺织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给予政策倾斜,提供低息贷款或专项补贴,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服务保障
就业服务
组织招聘会、就业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在返岗开工期间,政府可以举办大型招聘会,吸引本地和外地劳动力就业,同时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企业的招聘信息和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使企业和求职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关信息,提高就业匹配效率。
营商环境优化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政府部门可以推行网上审批、一站式服务等措施,减少企业办理审批手续的时间和成本。例如,企业在办理开工许可证等手续时,通过网上申报、在线审核等方式,快速获得审批结果,使企业能够尽快开工生产。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要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例如,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保护企业的品牌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