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游热”成为国内旅游的半壁江山,其中蕴含着乡村振兴的密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
1. 旅游产业带动
多元业态兴起
“村游热”促使乡村旅游从单一的观光向多元化业态发展。除了传统的田园观光,乡村中出现了大量的民宿、农家乐、乡村采摘园、农事体验基地等。例如在浙江莫干山,众多的民宿集群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些民宿不仅提供住宿,还结合当地的美食文化,推出特色农家菜肴,同时开展骑行、登山等户外活动项目,形成了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完整旅游产业链。
农产品销售与加工
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机会。这直接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而且促使农产品向加工品转化。比如云南的一些乡村,游客品尝到当地新鲜的鲜花饼后,激发了购买欲。当地村民和企业借此机会扩大鲜花饼的生产规模,不仅增加了鲜花的种植面积,还带动了相关加工产业的发展,如花卉采摘、加工、包装等,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 其他产业协同
促进手工艺品复兴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传统手工艺品重新焕发生机。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如贵州的苗寨,随着游客的增多,苗族的刺绣、银饰等手工艺品受到广泛关注。当地村民成立了手工艺品合作社,组织妇女制作精美的刺绣服饰、银质首饰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当地销售,还通过网络平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带动乡村文创产业
以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为元素的文创产业也在“村游热”的背景下蓬勃发展。例如陕西的袁家村,以关中民俗文化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带有传统剪纸图案的笔记本、以当地传统建筑为造型的小摆件等。文创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同时也为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生态保护
1. 经济激励下的保护意识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本。例如在江西婺源,美丽的油菜花田和古村落是其乡村旅游的招牌。村民为了持续吸引游客,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主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古民居的建筑风貌,维护河流的清澈。这种保护意识的转变是因为他们从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
2. 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村游热”的推动下,乡村开始探索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比如在四川的一些山区乡村,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森林康养旅游项目。这些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遵循森林生态系统的规律,适度开展徒步、森林浴等活动,同时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森林资源不被过度开发,实现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人才回流与培育
1. 吸引人才回流
乡村旅游带来的发展机遇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湖南湘西的一些乡村,过去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不少人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潜力。他们带着在外面积累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到家乡,开办民宿、农家乐,或者从事乡村旅游的营销、策划等工作。这些回乡人员不仅带回了资金和技术,还带回了新的思想观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本土人才培育
为了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乡村开始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对村民进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如客房服务、餐饮礼仪等。另一方面,鼓励当地年轻人学习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例如在山东的一些乡村,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设立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出了一批既了解本地文化又掌握现代旅游服务技能的本土人才。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
1. 文化传承的自觉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意识到本土文化是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所在,从而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自觉性。例如福建的土楼村落,土楼建筑及其蕴含的家族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土楼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同时将土楼家族的传统习俗,如祭祖仪式、传统歌舞等传承下来,并向游客展示,使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得以延续。
2. 文化创新的动力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乡村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在河北的一些乡村,传统的民俗表演与现代的舞台技术相结合,打造出具有震撼力的民俗文化演出。同时,一些乡村文化元素被融入到现代的旅游产品中,如将传统的民间故事改编成动画短片,在乡村旅游景点播放,既传承了文化,又增加了旅游产品的趣味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