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等关税”概念及表面上的“公平性”
1. 概念
对等关税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其他国家对本国货物征收的关税水平,对来自该国的货物征收同等水平的关税。例如,如果国家A对来自国家B的某类商品征收20%的关税,国家B则对来自国家A的同类商品也征收20%的关税。
2. 表面公平性
贸易平衡视角
从理论上讲,这有助于维持贸易平衡。如果一国长期面临高关税壁垒而不采取对等措施,可能会导致本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比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早期可能因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为了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对进口制成品征收较高关税。如果发达国家不采取对等关税措施,可能会出现大量制成品流入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面临市场饱和、价格压低等情况,贸易失衡问题会越发严重。
产业保护对等性
在产业保护方面,看起来具有公平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保护。当一国对本国农业、汽车制造业等关键产业实施关税保护时,其他国家若不实行对等关税,就可能使本国相关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例如,美国对本国农业有大量补贴并设置一定关税壁垒,如果其他国家不对美国农产品征收对等关税,本国农产品市场可能被美国低价农产品冲击,影响本国农民利益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等关税”实则加剧分裂的表现
1. 贸易摩擦升级
引发报复性关税循环
对等关税往往容易引发报复性关税的恶性循环。例如,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中,美国以所谓的“贸易不平衡”等理由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不得不采取对等关税措施进行回应。这种报复性关税循环导致双边贸易额下降,许多依赖中美贸易的企业受到冲击,不仅影响了两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了破坏。美国的一些农场主因为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对等关税,失去了庞大的中国市场,面临农产品积压和价格下跌的困境;中国的一些出口型制造业企业,由于美国加征关税,订单减少,不得不削减产能甚至裁员。
阻碍多边贸易体系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对等关税的盛行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倡导的多边贸易体制。WTO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多边谈判降低关税壁垒,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而对等关税更多地体现了双边的对抗性措施,削弱了WTO规则的权威性。当各国纷纷采取对等关税而不是通过WTO框架内的协商解决贸易争端时,多边贸易谈判的进展会受到阻碍,国际贸易秩序陷入混乱,全球贸易的增长也会受到抑制。
2. 全球产业链断裂
破坏产业分工协作
现代制造业依赖全球产业链的高度分工协作。对等关税打乱了这种协作模式。以电子产业为例,一部智能手机的生产涉及多个国家的零部件供应。如果各国之间实施对等关税,零部件的进出口成本将大幅增加。比如,日本为半导体材料供应大国,韩国是半导体制造强国,若双方实施对等关税,韩国半导体企业获取日本原材料的成本上升,这不仅影响韩国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也会使全球电子设备制造商面临零部件供应短缺和成本提高的问题,最终导致全球产业链的断裂和产业转移的无序化。
影响跨国企业战略布局
跨国企业依据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进行战略布局。对等关税增加了跨国企业的运营风险和成本。例如,汽车制造企业通常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基地和零部件采购网络。当贸易国之间实施对等关税时,汽车企业的零部件运输、整车进出口等环节成本增加,原本基于成本效益最优的布局被打乱。一些跨国企业可能会被迫收缩业务范围或调整生产布局,这将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减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福利。
3. 地缘政治紧张加剧
经济手段政治化倾向
对等关税常常被一些国家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经济手段。例如,美国在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中,利用对等关税来施加政治压力,试图实现其政治目的。这种将经济手段政治化的做法,使得原本单纯的贸易关系被地缘政治因素所绑架。当美国对伊朗实施高额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时,不仅仅是贸易利益的考量,更多的是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来遏制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这必然会加剧地区的紧张局势,使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和不稳定。
联盟与对抗格局分化
对等关税措施可能促使国家之间形成新的联盟和对抗格局。一些国家可能为了应对共同的关税威胁而结成贸易联盟,如欧洲一些国家在面对美国的某些贸易保护主义关税措施时,加强内部合作并共同对外发声。而另一些国家之间则可能陷入对抗状态。这种联盟与对抗格局的分化,不利于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使得国际社会分裂为不同的利益集团,阻碍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对等关税”虽然在表面上追求公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加剧了国际社会在贸易、产业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分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