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局在更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方面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举措:
一、背景与意义
1. 时代发展需求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如同工业时代的石油一样,广泛渗透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例如,电商平台通过分析海量的用户浏览、购买数据,可以精准地向用户推荐商品,提高交易效率。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使产业升级转型。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可以利用数据实现智能化生产、供应链优化等。
2. 国际竞争格局
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积极争夺数据资源和发展数据产业。美国在数据技术、数据平台企业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欧盟也通过严格的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政策推动数据经济发展。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有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升数据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举措
1. 数据资源整合与管理
推动数据共享开放
国家数据局致力于打破政府部门、企业等之间的数据孤岛。例如,推动政务数据的共享,让不同部门间可以互相利用数据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像在一些城市,交通部门和气象部门共享数据,交通部门可以根据气象数据提前做好交通疏导预案,气象部门也可以利用交通流量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
鼓励企业间的数据共享,特别是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例如,汽车制造企业可以和零部件供应商共享生产计划、质量检测等数据,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
加强数据资源体系建设
构建统一的数据目录体系,明确数据的来源、类型、质量等信息,方便数据的查询、获取和管理。例如,建立全国性的企业登记注册数据目录,使得各部门在进行涉企服务和监管时能够准确获取相关数据。
完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通过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标准和监督机制,对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等环节进行规范。例如,在金融监管领域,要求金融机构按照严格的数据质量标准报送数据,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监管的有效性。
2. 数据要素市场培育
完善数据交易规则
制定清晰的数据交易流程,包括数据交易的申请、审核、定价、交割等环节。例如,上海数据交易所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交易规则,明确了数据交易的合法性、安全性等要求,保障数据交易双方的权益。
探索合理的数据定价机制,综合考虑数据的成本、价值、市场需求等因素。对于一些高价值的商业数据,如金融数据、医疗数据等,要根据其稀缺性、潜在的经济价值等进行合理定价。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
建立数据要素流通的基础设施,如数据交易平台、数据传输网络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数据交易平台,为数据供需双方提供了对接的场所,促进数据的合法流通。
鼓励数据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如数据评估、数据经纪等机构。这些机构可以为数据交易提供专业的服务,提高数据交易的效率和可信度。
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如加密技术、数据脱敏技术等。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处理和存储数据时,利用加密技术防止数据泄露,利用数据脱敏技术在数据共享时保护用户隐私。
制定数据安全管理规范,明确数据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等各方的安全责任。例如,要求云服务提供商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用户数据在云端的安全。
加强隐私保护
完善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严格限制数据收集、使用过程中的隐私侵犯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为个人信息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企业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则。
推广隐私增强技术,如差分隐私技术等,在数据挖掘和分析过程中保护用户隐私。例如,在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时,使用差分隐私技术可以在不泄露个体隐私的情况下得出有价值的统计结果。
4. 数据创新应用推动
支持数据驱动的创新研发
国家数据局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数据驱动的创新项目。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支持利用海量数据进行算法训练和模型优化,推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发展。
建立数据创新应用的示范基地,推广成功的创新应用案例。例如,一些城市建立了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展示和推广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方面的数据创新应用成果。
推动跨领域数据融合应用
促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数据融合。如将物联网数据与金融数据融合,为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依据。物联网设备采集的企业生产、物流等数据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
鼓励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例如,将公共卫生数据与互联网企业的人口流动数据融合,在疫情防控期间可以更好地进行疫情监测、防控决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