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按下备耕“加速键”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表现:
一、备耕加速的主体及其服务内容
1. 农业专业合作社
农资采购与供应
利用规模优势,与农资供应商谈判,集中采购优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例如,一些粮食种植合作社提前数月与种子企业签订合同,确保购得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高产良种,而且由于采购量大,能获得更优惠的价格。
对农资进行质量检测和筛选,保证提供给农户的农资质量可靠。如对化肥的养分含量进行抽检,防止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农田。
农机具检修与调配
在备耕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合作社内的各类农机具,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进行全面检修。他们会检查农机具的发动机、传动系统、播种和收割部件等关键部位,确保在春耕时能正常运行。
根据农户的土地面积和作业需求,合理调配农机具资源。对于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优先安排大型、高效的农机具作业,提高备耕效率。
2. 农业企业
农业技术推广
派遣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培训。例如,一些蔬菜种植企业会向农户传授先进的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包括温度、湿度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成果,如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企业通过示范田展示这些新技术的效果,让农户直观地看到新技术带来的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
土地托管与流转服务
对于一些缺乏劳动力或种植技术的农户,农业企业提供土地托管服务。企业负责从土地翻耕、播种到田间管理、收获的全过程,农户只需按照约定获得收益。
在土地流转方面,企业按照市场价格规范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备耕生产。企业会对流转来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例如将零散的土地整合为大片农田,便于机械化作业和高效灌溉系统的建设。
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
土壤检测与施肥指导
采集土壤样本,运用专业设备和技术进行土壤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指标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为农户提供精准的施肥建议,指导农户合理搭配化肥种类和施用量,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污染和资源浪费。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当地土壤肥力数据库,为区域内的备耕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与灾害预警
与气象部门合作,及时获取气象信息,分析天气变化趋势对备耕和春耕生产的影响。向农户发布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指导农户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例如,在寒潮来临前,通知农户对秧苗采取保暖措施,防止冻害。
二、备耕加速的积极影响
1. 对农户的影响
减轻农户负担
农户无需单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采购农资、检修农机具或学习复杂的农业技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的一站式服务,让农户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其他家庭事务或外出务工上,增加家庭收入来源。
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由于社会化服务主体能够通过规模采购和集中作业降低成本,农户在享受服务时也能获得价格优惠。例如,农户参与合作社的农资团购,相比自己单独购买可节省10% 20%的农资费用。
提高农户生产效益
农户借助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的先进技术和优质农资,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例如,采用农业企业推广的新型种植技术后,农户种植的水果甜度更高、果型更均匀,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销售价格也相应提高。
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的灾害预警服务,使农户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应对自然灾害,减少损失。
2. 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通过土地托管和流转服务,促进土地集中连片经营。这有利于大型农机具的使用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水平。例如,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区域,可以建设高效的滴灌、喷灌系统,实现精准灌溉。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各类服务主体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计划进行备耕和生产,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农业企业和基层技术推广站等服务主体在备耕过程中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例如,无人机植保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药喷洒的效率和精准度,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服务主体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如一些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专用肥料和高效农药。
3. 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的影响
确保粮食和农产品按时播种生产
备耕工作的加速开展,能够保证农作物按时播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高效运作,使土地得到及时的翻耕、施肥和播种,确保了春播、秋播等关键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为粮食和农产品的丰收奠定基础。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科学的备耕措施,如精准施肥、选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等,增加了粮食和各类农产品的产量,同时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保障了市场的稳定供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