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象描述
在网络购物中,一些标榜为银制品且价格极低的商品存在严重问题。以“银”筷子为例,很多消费者购买后发现,这些所谓的“银”筷子实际上是铜合金材质,并非真正的银制品。
2. 商家猫腻手段
虚假宣传
商家故意在商品标题、描述中使用“银制品”等字样误导消费者。他们利用部分消费者对银制品鉴别知识的缺乏,以及对低价的追求心理,让消费者以为捡到了便宜。
以次充好
使用铜合金来冒充银制品,成本上有很大差异。铜合金的价格远低于银,商家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例如,纯银的价格按照市场行情每克在数元不等,而铜合金的成本每克可能只有几毛钱到一元多不等。
3. 消费者权益受损情况
经济损失
消费者花了购买银制品的钱,却得到了价值远低于银制品的铜合金产品,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使用风险
如果消费者将铜合金筷子当作银筷子使用,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比如,铜合金中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如某些含铅的铜合金),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健康。
4. 应对措施
消费者方面
要增强对银制品的鉴别知识。例如,可以了解银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银的色泽相对柔和、质地较软(相对铜合金),银制品在空气中放置久了会氧化变黑等。在购买时,要查看商品的详细参数、成分说明等。如果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正常价格,要保持警惕,尽量选择有信誉的商家和品牌。
监管方面
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购物平台的监管。要求电商平台严格审核商家的商品信息,对存在虚假宣传的商家进行处罚。同时,加大对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银制品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电商平台方面
完善商品审核机制,对银制品等商品的上架进行严格把关。例如,要求商家提供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成分证明等文件。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对消费者关于银制品虚假宣传的投诉及时处理,对违规商家采取警告、下架商品、限制店铺经营等处罚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