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多种病原体活跃,需要特别提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春季高发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一、流感
1. 病原体及症状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人群普遍易感,其中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是引起季节性流感的主要病原体。
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可达39 40℃)、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咳嗽、咽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2.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日常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避免用脏手触摸眼睛、口鼻;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最好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二、麻疹
1. 病原体及症状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发病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可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斑等,发热3 4天后出疹,皮疹先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最后到手足心。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出疹时体温可升高至40℃左右,全身症状加重。
2.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麻疹类疫苗,如麻疹 腮腺炎 风疹联合疫苗(MMR)等。
隔离与消毒:一旦发现麻疹患者,应及时隔离至出疹后5天,如有并发症则需延长至出疹后10天。患者居住的房间应经常通风换气,衣物、被褥等要在阳光下暴晒消毒。
三、水痘
1. 病原体及症状
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
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呈椭圆形,疱壁薄,易破溃,常伴有瘙痒。
2.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接种水痘疫苗可有效预防水痘,建议1岁以上儿童接种。
避免接触:在水痘高发期,避免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有病例出现时,应及时隔离患者,防止疾病传播。
四、手足口病
1. 病原体及症状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
2. 预防措施
注意卫生:儿童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等;家庭和幼儿园等场所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对儿童玩具、餐具等物品要定期消毒。
隔离患者: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隔离,隔离时间一般为症状出现后2周,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儿童。
五、猩红热
1. 病原体及症状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患者发病初期可出现发热、咽痛、头痛、呕吐等症状,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胸部开始,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弥漫性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
2. 预防措施
隔离与治疗:一旦确诊猩红热,患者应隔离治疗,隔离期为7天,以防止疾病传播。抗生素治疗是猩红热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日常注意:在疾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洗衣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