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棉主题

他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用生命谱写两国人民友谊赞歌 英国记者何克传记首度译为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5-14 08: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国记者何克传记中译出版:用生命书写抗战友谊的国际主义者# 一、传记出版:揭开尘封的英雄往事近日,英国记者乔治·何克(George Hogg)的传记《乔治·何克:我的父亲与中国》(*George Hogg: My Father and China*)首次被译为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部由何克侄女詹妮弗·温斯顿(Jennifer Winston)撰写的传记,以家族视角与历史档案为依托,全景式呈现了何克在抗日战争期间投身中国革命、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传奇人生,为中英两国友谊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二、何克的中国足迹:从记者到战士的蜕变## 1. 初至中国:见证战火下的苦难1937年,年仅23岁的何克以《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身份抵达上海,正值淞沪会战爆发。他深入战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日军暴行:“炸弹落处,街道瞬间化为废墟,妇女抱着婴儿在浓烟中奔跑……”这些报道通过国际媒体揭露了战争真相,唤起世界对中国抗战的关注。## 2. 转向革命:在西北根据地的觉醒1938年,何克突破封锁线,抵达陕甘宁边区。在延安,他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被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与平等精神所震撼。他在日记中写道:“这里没有剥削,所有人都为同一个目标奋斗,这是中国的希望。”此后,他放弃记者身份,毅然加入国际援华组织,投身抗日救亡事业。## 3. 创办学校:用教育点燃希望1940年,何克在陕西双石铺(今凤县)创办培黎工艺学校,招收战争孤儿和贫困青年,开设机械、纺织等课程,倡导“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学理念。他变卖个人资产、四处筹集物资,甚至亲自为学生修补衣物。该校培养了数百名技术人才,后来成为兰州理工大学的前身,至今仍矗立着“何克纪念碑”。# 三、血染西北:用生命铸就友谊丰碑1944年,何克在带领学生转移至甘肃山丹的途中,因破伤风感染不幸逝世,年仅30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地百姓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八路军战士抬着棺椁,民众沿途撒花致哀。何克的一生短暂而壮烈,他用行动诠释了国际主义精神。正如传记中所述:“他不是过客,而是将生命融入中国土地的挚友。”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传奇,更是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深情厚谊的历史见证。# 四、历史回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文物见证:何克用过的打字机、笔记本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抗战历史的重要物证。纪念活动:近年来,中英两国多次举办何克生平展览、学术研讨会,兰州理工大学设立“何克国际交流奖学金”,延续他的教育理想。时代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何克的事迹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根基——不同国家、民族的正义之士,总能在关键时刻携手守护和平。# 五、传记价值:还原真实的“国际友人”形象詹妮弗·温斯顿在书中坦言:“叔叔的故事不应被遗忘,他代表着那个时代无数为正义而战的‘普通人’。”中文译本的推出,不仅填补了中国抗战史研究中关于国际援华人士的细节空白,更以细腻的笔触打破了“英雄叙事”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理想主义的青年形象。从淞沪战场到西北高原,何克的足迹串联起中国抗战的壮阔图景;从记者到教育家,他的身份转变折射出国际进步力量对中国革命的认同。这部传记既是对一位英雄的致敬,更是对和平与友谊的永恒礼赞。正如扉页所言:“有些生命虽然短暂,却永远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闪耀。”

回复

举报

红棉主题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5-25 00:33 , Processed in 0.2597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