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黑龙江同江:探寻赫哲文化的“渔歌传奇”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4 23: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黑龙江同江:在双色江畔聆听赫哲族的千年渔歌  当黑龙江的墨玉与松花江的流金在同江三江口撞出泾渭分明的水线,赫哲族的渔歌已在此传唱千年。这座中俄边境小城,用江风、鱼皮与史诗般的传说,编织着中国北方渔猎文明的活态密码。  一、江涛里的文明印记 清晨的三江口广场,讲解员朱龙梅总会指着"同三公路零起点"石碑:"这条路南至三亚,北起同江,正如赫哲人的渔猎智慧,始终扎根土地,又通向远方。"江对岸的俄罗斯风光与眼前的猛犸象化石馆形成时空对话——冰河时期的巨兽骨架旁,陈列着赫哲族百年前的桦皮船,三万年前人类在此渔猎的痕迹,与今日江面上的机动渔船,共同书写着生存的史诗。  拾级而上的非遗馆里,国家级传承人尤文凤的工作台前围满学徒。72岁的她摩挲着鱼皮画《百鱼图》:"我母亲教我刮鳞时说,每片鱼鳞都是鱼的年轮。"如今,她的徒弟杨双艳创新立体鱼皮画,用鳇鱼皮的天然纹理复刻东北虎的鬃毛,让这项2006年入选国遗的技艺,在直播间里卖出万元高价。  二、数字浪潮中的文化重生 走进赫哲祖源非遗数字体验馆,松木香里突然涌来全息江涛。技术总监孙浩操控着虚拟鱼群:"我们用动作捕捉技术还原了赫哲族'叉草球'渔猎训练,孩子们玩过就忘不了。"穹顶的数字瀑布倒映着鱼皮衣的菱形纹,这曾是赫哲少女出嫁的必备嫁妆,如今通过3D打印,成为巴黎时装周的跨界灵感。  街津口的夜色里,篝火照亮了《黑龙与盖金》的沉浸式演出。95后讲解员侯佳欢穿着改良鱼皮裙,边跳"天鹅舞"边解说:"传说中盖金老人的鱼叉,现在变成了我们直播间的'点赞键'。"她的抖音账号@赫哲渔娘 已有58万粉丝,直播冬捕时,网友刷屏"原来赫哲人真的会用鱼鳔做号角"。  三、炊烟里的振兴歌谣 渔业村的鱼骨墙下,民宿老板尤闯算起文化账:"去年乌日贡节,350幅赫哲壁画带火了28家渔家乐,连85岁的奶奶都在村口卖柳蒿芽茶。"村小学的非遗课上,孩子们跟着口弦琴节奏学唱伊玛堪,校长杨建成说:"我们把鱼皮画课开进稻田,让城里孩子踩着泥巴学刮鳞,这才是活的传承。"  松花江开江时节,68岁的赫哲老船长付永顺仍会唱着古老的"行船调"。他的孙子付强在哈尔滨读完设计专业,回乡创办了"赫哲有鱼"文创品牌,将鱼骨打磨成项链,把鱼皮画印上笔记本。"爷爷说鱼把头的眼睛要像江水一样亮,现在我们的眼睛,还要看得见年轻人的手机屏幕。"  暮色中的街津口,江风送来新烤的"塔拉哈"鱼香。双色江依旧奔涌,左岸是俄罗斯的白桦林,右岸是赫哲族的鱼皮画工坊。当00后传承人用VR技术复原消失的"冰窨子"渔猎法,千年渔歌正在数字化浪潮中续写新的传奇——这或许就是同江最动人的密码:让古老的渔猎智慧,在新时代的浪花里,永远鲜活如初。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6 01:47 , Processed in 0.0758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