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文化赋能助推农文旅融合的内核与路径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8 09: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赋能助推农文旅融合的内核与路径如下: 内核文化是内在根基:农业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二十四节气、传统农具、乡土民俗、饮食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是农文旅融合的核心资源,赋予了农业和旅游业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例如云南哈尼梯田,不仅是壮观的农业景观,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象征。赋予独特性与竞争力:文化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能够为农文旅融合注入差异化竞争力,使其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避免同质化发展的困境。像浙江莫干山民宿产业融合江南文化、民国风情与现代设计理念,贵州苗绣、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农文旅发展的重要IP,都让游客感受到独特的文化魅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坐标:一方面,文化可以增强社区认同感,激发当地居民参与文旅发展的积极性,如北京市平谷区桃棚村利用红色资源打造教育基地,福建土楼通过文旅开发让年轻一代认识家族文化。另一方面,文化能够引导农文旅项目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持原真性,如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以艺术唤醒乡村文化记忆,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路径顶层设计与规划:制定科学的文化赋能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地需编制融合发展规划,注重“多规合一”,统筹产业、文化、土地、生态等要素,优化布局,形成规模效应。如湖北省出台相关条例,明确老建筑改造“负面清单”,建立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红绿灯”和动态评估机制。文化挖掘与创新:坚持“保护优先、创新活化”原则,系统梳理乡村文化资源,建立数字化档案库。既要保护传统村落、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科技和创新理念推动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江西婺源篁岭村的晒秋IP,就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创新利用。文化资源创意开发:通过在地性叙事、沉浸式体验、社群化运营等,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时尚表达。例如北京市平谷区桃棚村在深耕红色旅游的同时,引入精品民宿品牌和新业态,依托红色文化底蕴,发展高端民宿和特色休闲业态,成功吸引游客并延长停留时间。文化空间场景营造: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具有情感温度与精神内涵的“文化场域”,打造新的消费场景。例如北京市密云区遥桥峪村依托始建于明代的遥桥古堡,进行保护性开发,修复城墙城门,打造古堡文化主题景点,并结合民俗体验、农事活动,发展古堡民宿,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体验和经济收益。文化消费品质升级:实现从基础供给向品质适配的深刻转型,精准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内容的本土性、时代性与精神价值高度。例如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依托艺术家聚集的优势,推动“艺术+文旅”融合,建设特色片区,集聚多种业态,举办文化活动,提供艺术探访线路,显著提升了文旅消费的文化内涵与品质体验。社区参与机制构建:强调本地居民在文化赋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居民参与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分享发展成果。例如北京市延庆区石峡村“石光长城”民宿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帮助销售农产品,聘请设计师提升包装,增加伴手礼销售,激发了村民参与的内生动力。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3 17:38 , Processed in 0.08103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