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一号”的诞生过程如下:
一、背景需求
1. 航天起步需求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 国开始酝酿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要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就需要研制具备足够推力和可靠性的运载火箭,这是发展空间技术的关键一步。
2. 战略意义推动
发展自主的运载火箭对于提高中 国的国际地位、在航天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以及满足国防和科学研究需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研制过程
1. 总体设计
借鉴导弹技术:“长征一号”的研制以中 国当时已有的中远程导弹技术为基础。中 国航天科 技工作者在导弹的总体设计、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为“长征一号”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火箭的结构布局、级间分离技术等方面借鉴了导弹的相关设计理念,并根据卫星发射任务的特殊要求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卫星适配设计:为了将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需要对火箭的总体性能进行精心设计。火箭的各级发动机推力、推进剂加注量、飞行轨迹等参数都经过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和模拟试验。在与卫星的适配方面,考虑到“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重量、尺寸和轨道要求,“长征一号”的末级进行了专门设计,采用了自旋稳定技术,以确保卫星入轨后的姿态稳定。
2. 动力系统研制
多级火箭发动机研发:“长征一号”是一枚三级运载火箭。
一级火箭采用了一台YF 1型发动机,这是一种液体火箭发动机,使用硝酸 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为了确保发动机的可靠性和性能,研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包括发动机的点火试验、推力调节试验、不同工作时长的耐久性试验等。通过这些试验,不断优化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二级火箭采用了一台YF 3型发动机,同样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也为硝酸 偏二甲肼。在二级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针对高空环境下发动机的工作特性,如燃烧稳定性、推力特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改进发动机的燃烧室结构、喷注器设计等措施,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
三级火箭则采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便于长期储存等优点。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面临着推进剂配方、发动机壳体材料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挑战。中 国科研人员经过艰苦努力,成功研制出了适合“长征一号”三级火箭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确保了火箭末级能够提供足够的推力将卫星送入轨道。
3. 控制系统构建
导航与制导技术:“长征一号”的控制系统负责火箭的导航、制导和姿态控制。在导航方面,采用了惯性导航系统,通过测量火箭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确定火箭的位置和速度。为了提高导航精度,对惯性测量装置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校准,减少了测量误差。在制导方面,采用了自主式制导方式,根据预先设定的飞行轨道参数,通过控制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和大小,使火箭沿着预定轨道飞行。
姿态控制方法:为了保证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姿态稳定,采用了多种姿态控制方法。例如,在火箭的一、二级飞行阶段,主要通过燃气舵来控制火箭的姿态。燃气舵通过改变发动机燃气流的方向来产生控制力矩,调整火箭的姿态。在三级火箭飞行阶段,由于采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了自旋稳定的方式来控制姿态,通过使火箭绕自身纵轴旋转来保持姿态稳定。
4. 测试与改进
地面测试:在“长征一号”的研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地面测试。包括火箭各系统的单机测试、分系统测试和全箭的总装测试。单机测试主要对火箭上的各个设备,如发动机、控制系统的仪器设备、遥测设备等进行单独测试,确保每个设备的性能符合要求。分系统测试则对火箭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结构系统等各个分系统进行联合测试,检查分系统内部各设备之间的协调性和工作性能。全箭总装测试是在火箭完成总装后进行的全面测试,模拟火箭发射的各种条件,对火箭的整体性能进行检验。
飞行试验与改进:在正式发射之前,进行了多次飞行试验。这些飞行试验为火箭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例如,通过早期的试验火箭飞行,发现了一些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火箭的结构强度在某些飞行工况下存在不足、控制系统的某些参数需要调整等。针对这些问题,研制团队对火箭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和性能。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中 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