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要实现“破局”、跨越三大瓶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技术瓶颈
1. 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深化核心技术攻关
在火箭发动机技术方面,加大对高性能、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的研发投入。例如,液氧甲烷发动机具有成本低、性能优良等特点,企业可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深入研究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推力调节等关键技术,像SpaceX的猛禽发动机在这方面就取得了显著成果。
对于卫星的高精度制造技术,包括卫星的姿态控制、通信、遥感等关键系统。例如,提高卫星的星敏感器精度,以实现更精确的姿态定位,这需要在光学、电子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突破高精度传感器制造技术瓶颈。
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
商业航天企业应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例如,企业可以和航空航天专业优势明显的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联合建立实验室。高校提供理论研究和基础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则负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共同攻克诸如空间环境模拟、新型航天材料研发等技术难题。
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商业航天相关的研究项目。例如,基金可以支持高校研究生开展商业航天通信技术创新研究,同时企业为研究提供实际的工程应用场景和数据支持。
2. 提升航天基础设施水平
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选址建设专用的商业航天发射场,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如低纬度地区有利于提高发射效率)、气象条件(少雨、少风暴等)和交通便利性等因素。例如,海南文昌发射场因其低纬度和便利的海运条件,为商业航天发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他地区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规划建设发射场,同时要配套建设发射台、指挥控制中心、火箭总装车间等设施。
完善发射场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提供一站式发射服务。包括火箭的存储、转运、发射准备以及发射后的残骸处理等服务,吸引国内外商业航天企业前来发射卫星和进行航天试验。
发展航天测控网络
构建全球覆盖的商业航天测控网络。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布局测控站,例如在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建立测控站点,与国内的测控站形成互补,实现对卫星和火箭的全程跟踪测控。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天基测控技术,如部署专门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提高测控的精度和可靠性,降低地面测控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二、成本瓶颈
1. 优化火箭和卫星设计制造
采用低成本设计理念
在火箭设计上,采用简约化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复杂结构和系统。例如,采用通用化的火箭级间段设计,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型号火箭的需求,降低设计和制造成本。同时,优化火箭的外形设计,提高气动效率,减少飞行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对于卫星,发展小型化、模块化卫星。小型卫星具有成本低、研制周期短的特点。通过将卫星功能模块标准化,如将通信、电源、姿态控制等模块做成标准件,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进行组合,既能提高卫星的研制效率,又能降低成本。像立方星就是小型化、模块化卫星的典型代表,已经在很多商业航天任务中得到应用。
应用低成本制造材料和工艺
在火箭制造中,探索新型低成本材料的应用。例如,研究高强度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在火箭箭体结构制造中的应用,这些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特点,可以在保证火箭性能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同时,推广先进的制造工艺,如3D打印技术,用于制造火箭的一些零部件,能够减少制造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在卫星制造方面,采用商业化的电子元器件。传统航天卫星往往使用高可靠性但成本昂贵的航天级元器件,而现在一些商业航天任务可以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选用经过筛选和加固的商业级元器件,大大降低了卫星的制造成本。
2. 实现规模经济
扩大卫星星座规模
对于卫星互联网等业务,大规模部署卫星星座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例如,计划建设由数千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像SpaceX的星链计划。随着卫星星座规模的扩大,单位卫星的研发、发射和运营成本会显著降低。通过星座的大规模组网,可以提供全球无缝覆盖的通信、导航、遥感等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增加收入来源,进一步分摊成本。
在卫星星座建设过程中,采用批量化生产方式。建立卫星生产线,像汽车生产一样实现卫星的流水化作业。通过统一的生产标准和流程,提高卫星生产效率,降低卫星的制造成本。同时,批量采购卫星零部件也可以获得更优惠的价格,进一步降低成本。
增加火箭发射频率
商业航天企业应提高火箭的发射频率。例如,SpaceX通过快速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实现了短时间内多次发射火箭的能力。增加发射频率可以分摊火箭研发、制造和发射场运营等固定成本,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火箭发射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优化火箭发射流程,提高发射准备效率,实现一年内多次发射任务的目标。
三、市场瓶颈
1. 拓展应用市场
挖掘新兴商业航天应用领域
在卫星遥感方面,除了传统的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等应用领域,拓展到城市精细化管理领域。例如,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监测城市交通流量、建筑物变化等情况,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开展卫星遥感在金融保险领域的应用,如为农业保险提供作物生长状况监测和灾害定损服务。
在卫星通信领域,开发面向物联网的低轨卫星通信服务。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大量的物联网设备需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连接,低轨卫星通信可以弥补地面通信网络的覆盖盲区,为海上、偏远山区等地的物联网设备提供通信服务,开拓新的市场需求。
推动航天技术民用转化
将航天技术应用于民用航空领域。例如,航天中的先进材料技术(如高温合金、轻质复合材料等)可以应用于民用飞机的制造,提高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航天的导航与定位技术可以为民用航空的飞行管理和机场地面交通管理提供更精确的服务。
航天技术在医疗领域也有很大的转化潜力。例如,利用航天中的空间环境模拟技术研究微重力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开发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航天的高精度传感器技术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的制造,提高医疗设备的检测精度。
2. 构建合理商业航天市场体系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政府应制定专门针对商业航天的监管政策和法规。明确商业航天企业的准入门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资金实力、安全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例如,要求商业航天企业具备一定的火箭和卫星研制资质,对火箭发射活动制定严格的安全审查程序,确保商业航天活动的安全有序开展。
建立商业航天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强对商业航天市场的反垄断监管,防止个别企业形成垄断地位,限制市场竞争。例如,在卫星发射服务市场,要确保各个企业都有公平的机会参与项目投标,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
培育商业航天产业链
加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上游的火箭发动机、卫星零部件制造企业与下游的卫星运营、航天应用服务企业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例如,火箭发动机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卫星发射企业的需求,定制化研发更高效、低成本的发动机产品。下游的卫星运营企业可以向上游企业反馈市场需求,促进上游企业的产品改进和创新。
培育商业航天领域的中小企业。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商业航天产业链中的细分领域,如卫星软件研发、航天数据处理等。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商业航天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完善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