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学校规范管理在四川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一、管理内容
1. 教育教学管理
课程设置与实施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在四川的基础教育学校,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课时。例如,小学阶段必须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正常教学时间,避免主科课程对其的挤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艺术素养、身体素质等。
推进课程改革,鼓励学校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四川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如川剧文化、蜀绣文化等,学校可以开发相关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
教学常规管理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备课要做到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上课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成都的一些中小学,推行集体备课制度,教师们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备课质量。
加强课堂教学监管,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和评估活动。学校通过听课、评课、检查教案和学生作业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2. 师资队伍管理
教师准入与招聘
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确保新入职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和专业素养。四川省在教师招聘过程中,通过统一的笔试和面试,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例如,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不仅考查专业知识,还注重考查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学校,采取特殊的招聘政策,如定向招聘、特岗计划等,充实教师队伍。凉山州等偏远地区通过特岗计划招聘了大量年轻教师,改善了当地师资结构。
教师培训与发展
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机会。四川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级各类培训。例如,每年都会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进行跟岗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学校对在教学研究、教学成果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如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倾斜,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3. 学生管理
学籍管理
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按照规定办理学生入学、转学、休学、复学等手续。四川省利用学籍管理系统,对学生学籍进行信息化管理,确保学籍信息的准确无误。例如,在学生转学过程中,转出学校和转入学校要通过学籍系统进行严格的信息对接和审核,防止学籍管理混乱。
加强学籍异动监测,防止学生辍学。学校和教育部门建立控辍保学机制,对疑似辍学学生及时进行劝返复学。在贫困地区,如巴中、广元等地,通过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不辍学。
德育与行为规范管理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例如,在绵阳的一些学校,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建立健全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学校制定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细则等,对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行为进行规范,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
二、积极意义
1.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促使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像成都七中在严格的教学管理下,培养出了大量高素质的学生,在高考、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规范的师资队伍管理可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经过专业培训和发展后,能够更好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促进教育公平
在学生管理方面的规范,特别是严格的学籍管理和控辍保学机制,能够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论其家庭背景、地域位置如何。例如,在四川的贫困山区,通过完善的学籍管理和劝返复学措施,保障了贫困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规范的师资队伍管理中,针对偏远地区的特殊招聘政策有助于均衡师资分布,使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3. 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规范管理要求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学籍管理中的信息化系统应用等。这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促进学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师培训与发展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培训,能够推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1. 面临的挑战
区域差异
四川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基础教育学校在规范管理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例如,成都等发达地区的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相对较好,管理水平较高;而凉山州、甘孜州等偏远地区的学校可能面临师资短缺、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在规范管理上难度较大。
教育观念的差异也影响着规范管理的推进。发达地区的家长和学校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一些偏远地区可能还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对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等管理举措的理解和支持程度较低。
资金投入不足
部分基础教育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这使得学校在改善教学设施、开展教师培训等方面受到限制。例如,一些农村小学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同时,由于资金有限,难以邀请到高水平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管理人才短缺
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校长和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校的管理人员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在学校规划、制度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学校规范管理的推进。
2. 应对措施
政策倾斜与帮扶
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在资金分配、师资调配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例如,加大对凉山州等地区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改善当地学校的办学条件;通过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将发达地区的优质师资引入偏远地区。
建立区域学校结对帮扶机制,让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与偏远地区的学校结成对子,在管理经验、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帮扶。成都的一些名校可以与阿坝州的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多元化资金筹集
除了政府投入,学校应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可以争取社会捐赠,如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对学校进行捐赠;还可以开展校际合作项目,通过合作获取一定的资金或资源支持。例如,一些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项目,企业为学校提供部分资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
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强学校管理人才的培养,组织校长和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例如,举办学校管理专题研修班,邀请教育管理专家进行授课。同时,引进外部管理人才,如从教育发达地区招聘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到本地学校任职,带动本地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