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健全中国城市全面转型实现机制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规划引领机制
1. 前瞻性综合规划
制定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空间等多维度的城市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例如,在规划中明确城市未来20 30年的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像上海在城市规划中逐渐将重点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科技创新产业转移。
整合各类专项规划,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确保各规划之间相互协调统一,避免出现土地资源在不同规划下的冲突性利用。
2. 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规划内容。例如,当一个城市面临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如新兴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形成时,相应地调整土地规划,划出特定区域用于数字产业园区建设;或者在人口流动出现新趋势时,调整住房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二、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机制
1. 产业政策扶持
制定针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的优惠政策。对于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支持。例如,许多城市对新设立的人工智能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三免三减半”的政策,同时提供研发补贴。
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如合肥通过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成功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转型。
2. 创新生态构建
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深圳建立了众多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在企业中进行转化应用,同时企业的技术需求也能及时反馈给科研端进行针对性研究。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例如,北京的中关村创业大街聚集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从创业想法到企业成长各个阶段的服务支持。
三、社会治理机制
1. 多元主体参与
鼓励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例如,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通过社区组织动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监督工作;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听取居民意见,让居民参与改造方案的设计和决策过程。
建立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协商对话机制,如定期召开城市发展论坛、社区议事会等,就城市重大项目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问题进行协商讨论。
2. 公共服务优化
根据城市人口结构和需求变化,调整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内容。例如,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一些城市增加了老年护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投入;针对城市新市民群体,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如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
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机制
1. 生态红线划定
明确城市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划定生态红线,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例如,在一些城市的自然湿地、水源保护区、山体森林公园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禁止在红线范围内进行工业开发和房地产建设。
建立生态红线监测和执法机制,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生态红线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对违法违规开发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 绿色发展激励
对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等绿色发展行为给予奖励。例如,对采用清洁能源、实现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环保专项资金奖励,或者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中给予加分等激励措施。
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城市绿色发展模式。在城市建设中,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一定的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加大公共交通电动化、智能化改造力度,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五、人才保障机制
1. 人才引进政策
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科研启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例如,一些二线城市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给予人才百万元的购房补贴,并且解决其子女就读优质学校的问题。
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提高人才引进效率。如实行人才落户网上办理、一站式服务等模式,方便人才快速落户。
2. 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适应城市转型需求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例如,根据城市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开设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课程;高校加强与城市产业的对接,开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
鼓励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对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投入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提高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