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辽宁舰、山东舰首次同时现身西太平洋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5 22: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辽宁舰与山东舰首次同时现身西太平洋(2025年6月10日起),是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建设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远海作战能力进入新阶段。以下从军事、战略及国际反应三个维度分析: 一、军事意义: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全要素检验”1. 远海全天候实战能力     两舰编队在复杂海况下连续多日实施舰载机起降(包括夜间起降),验证了航母战斗群在远海的持续作战能力。军事评论员魏东旭指出,“全天候”是核心——无论是昼夜交替还是电磁干扰,航母体系需保持高度戒备,舰载机、护航舰艇(如055大驱、052D驱逐舰)需形成防空、反潜、反舰的立体攻防网络,实现“防得住、打得准”。2. 双航母协同作战突破     辽宁舰与山东舰首次以编队形式前出西太,重点检验双航母调度与任务协同。两舰舰载机联队(如歼-15)可分工执行制空、反潜、对地打击等任务,护航舰艇同步构建反潜网、防空圈,形成“1+1>2”的体系战力。日方观察到两舰分别在南鸟岛、宫古岛附近活动,显示战术上的“分进合击”能力。3. 极限战场环境适应     训练设置“强敌模拟”“电磁对抗”“临机危局”(如舰艇“战损”、补给线受袭),贴近实战压力测试。例如,辽宁舰编队穿越第一岛链后深入第二岛链(硫磺岛附近),直面美日预设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环境,锤炼在高强度对抗中保持态势感知与火力输出的能力。 二、战略信号:突破岛链,重塑西太博弈格局1. 岛链战略的实质性突破     美国主导的“第一/第二岛链”长期被视为围堵中国海军的屏障。此次双航母前出西太,不仅常态化穿越宫古、巴士等海峡,更抵近关岛方向(距第二岛链核心仅千余公里),标志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海防卫”,岛链对中国的限制已大幅弱化。日本防卫省罕见公开双航母动态,并称“首次确认两舰同时在西太活动”,折射出其战略焦虑。2. 中美博弈的“军事支撑”     行动时机正值中美伦敦经贸谈判(美方释放稀土、半导体管制松动信号),双航母编队前出被外界视为“战略威慑”。美方当时在西太仅存的“尼米兹”号航母(老化待退役)避战南海,“华盛顿”号甲板空置,暴露其航母部署捉襟见肘。中国以行动表明:谈判桌上的底气,源于远海大洋的硬实力。3. 台海应对的“战略预置”     尽管中方强调训练“不针对特定目标”,但双航母在西太的活动,客观上为可能的台海突发情况提供支撑——若外敌介入,两航母可前出至巴士海峡以东,构建“反介入”防线,阻断美日援军。美媒分析称,此举“旨在阻止驻日美军武力介入台海”,凸显中国对区域局势的掌控力。 三、国际反应:美日焦虑,中国“亮剑”非“秀肌肉”日本的紧张与应对:日方不仅密集跟踪编队,还计划在西南岛屿增设雷达,反映其对中国海军常态化远海行动的不适应。但中国防部明确表态,远海训练是“年度计划内安排”,符合国际法,日方的过度反应暴露其“岛链思维”的过时。美国的矛盾心态:美媒承认中国海军“有权在西太活动”,但渲染“威胁论”,称中国可能进一步抵近关岛、夏威夷。然而,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回避”(航母未贴身监视)暴露其战略资源不足,中国双航母的“非对称优势”正在形成。中国的和平宣示:官方强调,行动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必要举措”,而非“扩张”。双航母编队的航迹,既是对“中国威胁论”的驳斥,也是对地区和平的守护——正如训练画面中舰载机夜间起降的“灯火通明”,中国海军的强大,本质是为了“让挑衅者不敢动手”。 结语:从“近海蛟龙”到“深蓝铁拳”辽宁舰与山东舰的西太首秀,不仅是两艘航母的“同框”,更是中国海军体系化、实战化、远洋化的缩影。未来,随着福建舰的加入,三航母时代的中国海军将更深度融入全球海洋治理,以“走得更远”的能力,守护更辽阔的和平。这正是:舰阵犁波,不为争霸,只为让“真理的射程”覆盖每一寸应守护的海疆。

c5b32710-a04a-41a2-9419-633e36af5f19.png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5 05:01 , Processed in 0.0471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