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9日至11日,主题为“气象赋能文物保护·守护中华文明瑰宝”的石窟寺保护气象服务研讨会在甘肃敦煌召开。会议由甘肃省气象局、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旨在推动建立国内石窟寺保护气象服务业务交流机制,探讨新举措、新思路,强化气象旅游资源供给和文物保护气象服务。会议期间,成立了由甘肃省气象局牵头,山西省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共同发起的文物保护气象服务联盟。以下是具体情况:会议研讨内容:深入交流气候与文化遗产、气候变化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与适应,以及文物保护与气象影响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多方探讨以石窟寺为重点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文物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文物雷电灾害防御以及文物、气象部门合作中的进展与成果。国家气候中心、甘肃省气象局、山西省气象局、敦煌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作特邀报告。山西省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和甘肃省气象局分别围绕文物保护气象服务、生态屏障建设,以及突发性强降水、高温、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对洞窟造成的影响、文化遗产风险识别模型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文物保护气象服务联盟: 成立背景:受中国气象局、国家文物局指导,由甘、晋、豫三省气象局共同发起,旨在推动部门开展石窟寺保护气候变化和气象技术研究,共享相关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产品,提供业务交流平台。 工作重点:强化合作共赢,推动文物保护和气象融合发展;强化监测预警,将文物保护气象服务纳入气象科技和业务攻关优先领域;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主体责任,通过常态化交流合作,实现融合共赢,为文物保护提供高质量气象科技支撑。 后续行动:酒泉、洛阳、大同、天水等市气象局将根据石窟寺保护需求推动开展相关工作。此外,甘肃省气象部门几年前就已在莫高窟、西千佛洞、五个庙石窟等地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开展环境气象观测工作,实现数据共享,并在重要重大气象过程时,及时向敦煌研究院提供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预防措施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