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刷脸”时代,安全不容小觑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6 08: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刷脸”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其便捷性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从日常购物时的“刷脸支付”,到进出小区的“刷脸门禁”,再到乘坐交通工具的“刷脸进站”等,“刷脸”似乎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享受这份便捷的同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毕竟面部信息作为独特的生物特征,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可能会给个人带来诸多风险。以下将从“刷脸”技术的应用场景、存在的安全风险、安全风险的成因以及应对安全风险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刷脸”技术的应用场景金融支付领域:许多支付平台推出了刷脸支付功能,用户无需携带现金或手机,只需面对摄像头完成面部识别,即可完成支付操作,为购物、消费等场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公共安全领域: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交通枢纽,刷脸技术被用于旅客的身份验证和安检环节,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旅客身份,提高通行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打击犯罪行为。日常生活领域:一些小区采用刷脸门禁系统,居民无需携带门禁卡,刷脸即可进入小区,提升了小区的安全性和居民生活的便利性;此外,部分考勤系统也引入了刷脸打卡功能,避免了代打卡等作弊行为。医疗健康领域:在医院,刷脸技术可用于患者的身份识别,方便患者挂号、就诊、取药等流程,同时也有助于防止冒用他人身份就医等情况的发生。 “刷脸”技术存在的安全风险信息泄露风险    - 一些使用刷脸技术的机构或平台,可能由于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用户的面部信息被黑客攻击窃取。例如,2021年曾有报道称,某知名酒店集团的客户面部信息数据库遭到黑客入侵,大量用户数据泄露。    - 部分非正规的小程序或APP在获取用户面部信息时,可能没有采取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或者存在数据管理漏洞,从而导致用户信息泄露。面部信息被伪造或篡改风险    -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3D打印、AI换脸等技术伪造他人的面部信息,从而进行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例如,通过制作逼真的3D人脸模型,尝试破解刷脸支付或门禁系统。    - 利用照片、视频等二维图像来欺骗刷脸系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虽然现在很多刷脸技术具备活体检测功能,但一些低安全性的刷脸设备仍可能被二维图像蒙骗。滥用与过度收集风险    - 一些企业或机构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可能会过度收集用户的面部信息,超出实际业务所需的范围。例如,某些商场的营销系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摄像头采集用户的面部信息用于精准营销。    - 面部信息可能被滥用在未经用户同意的场景中。比如,未经授权将用户的面部信息用于广告投放、身份伪造等,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技术缺陷带来的风险    - 刷脸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率,可能会出现误识或拒识的情况。例如,在光线不足、用户面部有遮挡(如戴口罩、墨镜)等情况下,刷脸系统的识别准确率可能会下降,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使用相关服务,或者出现错误识别他人的情况。    - 不同厂商的刷脸技术标准不一,一些技术不成熟的产品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容易被攻击或破解。 “刷脸”技术安全风险的成因技术层面的原因    - 刷脸技术的核心是面部特征提取和匹配算法,目前一些算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例如,对于复杂环境下的面部识别,如表情变化、年龄增长导致的面部特征改变等,算法可能无法准确识别。    - 活体检测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一些低成本的刷脸设备可能没有采用先进的活体检测技术,难以有效区分真实人脸和伪造的人脸(如照片、视频、3D模型等)。管理层面的原因    - 许多企业和机构在收集、存储和使用用户面部信息时,缺乏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例如,没有对用户信息进行加密存储,或者对员工访问用户数据的权限没有进行严格控制,导致内部人员可能泄露用户信息。    - 对于第三方合作机构的监管不到位,一些企业将刷脸技术相关的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但没有对第三方的安全资质和数据保护能力进行严格审核,可能导致用户信息在第三方环节泄露。法律与监管层面的原因    - 目前,关于生物特征信息(包括面部信息)的保护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具体的保护措施,导致在面对面部信息泄露等问题时,难以对责任方进行有效追责。    - 监管部门对刷脸技术应用的监管力度不足,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使得市场上刷脸技术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用户自身的原因    - 用户对自身面部信息的保护意识淡薄,在一些非必要的场景下随意提供面部信息,或者在使用刷脸服务时不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如在公共场合使用刷脸支付时不遮挡摄像头,导致面部信息被他人拍摄记录。    - 部分用户缺乏对刷脸技术安全风险的了解,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刷脸应用是否安全可靠,容易在使用过程中泄露个人信息。 应对“刷脸”技术安全风险的措施技术层面的改进    - 加强刷脸技术的研发,提高面部识别算法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下的识别能力。例如,研究更先进的特征提取算法,能够应对表情变化、年龄增长等因素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 完善活体检测技术,采用多种活体检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如红外成像、3D结构光、动态口令等,提高对伪造人脸的识别能力,有效防范照片、视频、3D模型等攻击。    - 推动刷脸技术标准的统一和规范,制定行业内通用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促使企业采用更安全可靠的技术方案,提高刷脸产品的整体安全水平。管理层面的加强    - 企业和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对用户面部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传输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例如,采用加密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存储和传输,限制员工对用户数据的访问权限,定期对数据安全进行检查和评估。    - 加强对第三方合作机构的监管,在选择第三方合作时,对其安全资质和数据保护能力进行严格审核,明确双方在数据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并定期对第三方的安全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法律与监管层面的完善    - 加快制定和完善关于生物特征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面部信息等生物特征的法律属性、收集和使用原则、安全保护要求以及侵权责任等,为面部信息保护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 加强监管部门对刷脸技术应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刷脸技术产品的安全检测和认证,对违规收集和使用用户面部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切实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用户自身意识的提升    - 提高对自身面部信息的保护意识,不随意在非必要的场景下提供面部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不知名的小程序或APP,要谨慎授权面部信息的使用。    - 在使用刷脸服务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如在公共场合使用刷脸支付时,注意遮挡摄像头,避免面部信息被他人拍摄记录;定期关注自己的面部信息是否被滥用,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 加强对刷脸技术安全知识的学习,了解刷脸技术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刷脸”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安全问题犹如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不容忽视。只有从技术、管理、法律和用户自身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刷脸”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让“刷脸”技术在安全的轨道上为人们更好地服务,真正实现便捷与安全的平衡。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4 23:29 , Processed in 0.07309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