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7 23: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在全球荒漠化防治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成效,成为世界公认的典范,其治理经验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重要借鉴。以下从多个维度具体阐述: 一、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就: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面积与程度双下降:根据中国第七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较2014年减少3.3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较2014年减少3.72万平方公里,实现了连续15年“双缩减”。典型区域治理范例:  库布其沙漠:通过“光伏治沙+生态修复+产业扶贫”模式,将3000多平方公里沙漠变为绿洲,创造了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带动10万农牧民脱贫,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毛乌素沙地:经过数十年治理,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升至32.89%,80%的沙地得到治理,陕西榆林实现了从“沙漠之城”到“大漠绿洲”的转变。  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历经60年努力,在荒漠上建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2%,年固定二氧化碳86万吨,释放氧气59万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二、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经验:科学治理与制度创新并重# (一)系统性科学治理模式因地制宜的技术体系:  - 在干旱区推广“草方格+滴灌造林”技术(如宁夏沙坡头),通过麦草方格固定流沙,结合滴灌提高苗木成活率,使沙漠公路两侧形成绿色走廊。  - 在半干旱区采用“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如内蒙古通辽),构建防风固沙林带,同时发展经济林(如沙棘、红枣),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 在绿洲边缘推行“绿洲-荒漠过渡带修复”技术,通过封禁保护、人工补种,恢复天然植被,阻止沙漠扩张。科技支撑与创新:成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研发出沙漠土壤化改良技术(重庆交通大学团队)、无人机飞播造林等新技术,将治沙成活率从30%提升至80%以上。# (二)长效化制度保障国家战略引领:将荒漠化防治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制定《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机制。生态工程驱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造林超3000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形成跨区域、跨部门的治理合力。政策激励机制:推行“谁治理、谁受益”政策,允许治沙主体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如光伏、旅游),通过生态补偿、产业扶持等方式,调动企业和个人参与治沙的积极性。例如,甘肃民勤引入光伏企业,在光伏板下种植牧草,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羊”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全民参与的社会动员- 开展“义务植树”“三北防护林建设者”等全民行动,累计动员超过50亿人次参与治沙造林,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会氛围。-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治沙,如亿利资源集团、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机构,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治沙产业化,累计投入治沙资金超千亿元。 三、中国方案的全球价值:为世界提供可复制的治理经验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  - 向非洲、中亚等荒漠化严重地区推广中国治沙技术,如在埃塞俄比亚、毛里塔尼亚建设“中地海外绿色农业产业园”,利用滴灌技术在沙漠边缘种植粮食,解决当地粮食安全问题。  -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建立“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在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地开展治沙项目,帮助当地修复生态、发展产业。理念贡献与国际倡议:  - 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将荒漠化防治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结合,推动全球从“被动治沙”转向“主动生态修复”。  - 发起“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联合30多个国家成立“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国家创新联盟,共享治沙技术与经验,助力全球生态治理。国际认可与荣誉:库布其治沙模式被联合国列为“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国家,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的实施提供了关键支撑。 四、未来展望:从“中国典范”到“全球行动”尽管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但全球荒漠化形势仍严峻(全球约110个国家/地区受影响,10亿人口生计受威胁)。中国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深化“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推动建立更多国际治沙示范基地,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治沙能力。- 推广“生态+产业”模式,通过光伏治沙、沙产业开发等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全球提供更多可持续的治沙方案。- 加强与UNC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资金、技术、人才的共享,助力实现“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中国的实践证明,荒漠化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规划、制度创新和全民参与,人类完全可以逆转土地退化的趋势。这一“中国方案”正在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智慧,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领域的生动实践。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3 23:54 , Processed in 0.0512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