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战,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合作,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健全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为核心,不断完善包含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体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行政监管:网信等有关部门应积极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通过“清朗”等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构建防沉迷“中国模式”,建立跨部门协调联动的未成年网络保护工作机制,畅通涉未成年人网络风险各类问题的举报渠道。2. 落实平台主体责任 健全保护机制:互联网平台要建立健全涉未成年人账号管理、内容审核、风险预警等平台规则,充分体现法律法规要求,积极体现行业自律要求。 创新保护措施: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特点,探索分龄、分类的多元保护措施,强化跨平台协同,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未成年人专区等保护功能,优化专属内容池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优化网络生态:强化信息内容治理,采取有效措施,严防违法信息生产传播,自觉防范和抵制不良信息,守住信息内容安全底线,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保障合法权益:及时发现阻断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网络诈骗等侵害未成人权益的行为,严禁利用未成年人形象恶意炒作、违规牟利,防止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露,提供一键防护措施。 防范网络沉迷: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优化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服务,不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沉迷的产品和服务,不利用算法推荐制造信息茧房,不诱导实施非理性消费。 畅通救助渠道:建立完善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渠道,第一时间做好受理和处置工作。发挥平台优势,积极拓展心理疏导、危急帮扶等保护救助服务。3. 提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能力 家庭层面:家长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和监护意识,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成为孩子在网络世界中的可靠向导。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监督和引导,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关注孩子的网络社交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学校层面: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开发符合国情特色、适应不同年龄和学生群体的网络安全课程,涵盖网络情感、网络法律及数字素养等领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建立培训计划、邀请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纳入教师培养和考评体系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网络安全教育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讲座、竞赛等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4. 强化社会协同治理 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开展相关研究、教育、公益、宣传等活动。例如,组织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推动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等。 媒体和舆论:发挥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广泛宣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报道优秀的保护案例和经验,同时对侵害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行为进行曝光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良好氛围。 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企业开发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智能终端产品和应用程序,内置先进的过滤系统、家长控制功能等。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如开发内容审查工具、建立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监测和预警系统等。5. 关注未成年人自身需求和能力发展 提升数字素养: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未成年人提升数字素养,使其具备识别、评估、回应和规避网络风险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和探索网络世界,学会在网络空间中保护自己、发展自我。 保障参与权:在相关制度设计中保障未成年人有意义的参与,实现从“为他们而设”向“与他们共建”的转变,充分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使网络保护措施更加贴合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