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以文化之光点亮乡村振兴路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8 09: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以文化之光点亮乡村振兴路  当晨雾漫过青瓦白墙,当老戏台的木柱刻下岁月痕迹,乡村文化始终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中,文化不仅是精神符号,更是激活乡土活力的核心动能。从非遗技艺的现代转译到乡俗文化的创新表达,文化之光正以多元姿态照亮乡村发展的每条路径。  ## 一、文化铸魂:让乡土记忆成为振兴根基  1. 唤醒文化基因,守护精神家园  乡村文化的价值,藏在祠堂斑驳的匾额里,藏在梯田四季的农耕韵律中。浙江松阳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结合,修复明清古建时保留“夯土墙工艺”,让村民在修缮祖屋中重拾“匠人精神”;陕西礼泉袁家村挖掘关中民俗,将皮影戏、土织布等非遗融入民宿体验,使游客在擀面杖与织布机的声响中触摸乡土记忆。这些实践证明:唯有守住文化根脉,乡村振兴才有灵魂。  2. 重塑乡贤文化,凝聚发展合力  乡贤是文化传承的“活载体”。江苏宜兴丁蜀镇邀请陶艺大师回乡开设工作室,带领村民将紫砂技艺转化为文创产业,年销售额超千万元;贵州遵义发动退休教师、老艺人组建“乡贤议事会”,在调解纠纷、传承民俗中重建乡村治理秩序。当乡贤以文化自觉带动村民参与,乡村便有了内生发展的动力。  ## 二、文化赋能:让传统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1. 非遗产业化:从“老手艺”到“新经济”  云南大理扎染工坊引入现代设计,将蓝白纹样印在帆布包、家居布艺上,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球;湖南浏阳花炮匠人跨界创作“电子烟花秀”,在保留传统造型艺术的同时解决环保难题。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非遗相关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乡村非遗工坊带动超300万农民就业——文化资源正通过创意转化,成为乡村增收的“新引擎”。  2. 文旅融合:让山水田垄成为“会客厅”  四川成都郫都区打造“蜀绣主题村落”,游客可体验刺绣、品尝农家菜,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户均年增收5万元;安徽黟县宏村以徽派建筑为背景,推出“水墨写生之旅”,带动画材销售、餐饮住宿等产业链发展。这种“文化+旅游”模式,让乡村从“空心化”走向“活态化”,实现“美了环境、富了百姓”的双赢。  ## 三、文化创新:让传统与现代碰撞新火花  1. 数字技术:为乡土文化插上“云翅膀”  河南洛阳孟津县农民用短视频记录“黄河船工号子”,在平台收获百万粉丝;福建宁德开设“畲族银饰”直播工坊,90后匠人通过3D建模展示锻造工艺,订单量增长300%。数字技术打破地理限制,让乡村文化从“养在深闺”变为“全网可见”,年轻一代也在创作与传播中重燃文化自信。  2. 跨界融合:当乡土美学遇见潮流表达  上海崇明岛举办“稻田艺术节”,艺术家将稻草编织成巨型装置,村民化身“艺术向导”;广东东莞茶山古镇推出“非遗潮玩展”,醒狮形象被设计成盲盒、卫衣图案。这种“传统元素+现代审美”的创新,让乡村文化跳出地域局限,成为Z世代追捧的“国潮符号”,也为乡村吸引年轻人回流创造条件。  ## 四、文化固本:让乡村文明滋养时代精神  1. 移风易俗:培育新乡风文明  山东曲阜尼山镇成立“红白理事会”,将儒家“节俭”理念融入婚丧礼仪,村民年均节省开支超万元;宁夏中卫推行“积分制”,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垃圾分类可兑换生活用品,村容村貌与精神风貌同步提升。文化振兴不仅是保护传统,更是以文明新风塑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2. 文化惠民:让公共服务触达每个角落  甘肃临夏建设“乡村文化驿站”,配备图书、乐器与数字设备,村民可免费参加书法、广场舞培训;湖北黄冈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将乡村故事改编成楚剧,年均演出超2000场。当文化服务从“送下去”变为“沉下来”,乡村便有了持续生长的精神土壤。  站在乡村振兴的路口,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激活土地、连接人心的“密码”。从保护到创新,从传承到转化,当文化之光真正照亮乡村的每个角落,我们终将看到:田垄间生长的不只是作物,还有文明的新芽;农舍里传承的不只是技艺,还有生生不息的文化自信。这束光,正指引着乡村走向更具温度与活力的未来。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3 17:51 , Processed in 0.11756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