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将从古老盐田的分布、千年晒盐技艺的方法以及其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 古老盐田的分布海南儋州古盐田:位于海南西北部的儋州市峨蔓镇,集中分布在盐丁、细沙、小迪和灵返四个自然村的海岸线附近,总面积约38.5万平方米。盐丁村盐田面积最大,约18.8万平方米,单个盐田面积15-100平方米不等。这里有7000多个砚状石槽以及众多“棋盘式”石槽,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盐场之一。洋浦盐田村盐田:位于海南省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盐田村,有12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使用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面积约50公顷,散布着历经千年、形态各异的大小晒盐石槽7300多个。 千年晒盐技艺儋州盐丁村晒盐技艺步骤 纳潮:涨潮时,海水会顺着引水沟渠流入盐田,与海滩泥混合成盐泥。 晒泥:潮水退去后,用木质的短耙将盐泥翻起,让阳光暴晒,期间不断耙松,晒干后将盐泥耙堆。 制卤:把晒好的盐泥搬运到过滤池,过滤池的木架上铺几层茅草,底下是用火山岩砌成的蓄卤池。将盐泥铺在茅草上夯实,不断浇灌海水冲淋,溶解盐泥中的盐分,茅草把泥沙留在上层,滤出的卤水就流入蓄卤池,经过反复过滤,卤水浓度不断提高。 晒盐:将卤水用桶运到晒盐槽上,暴晒大半天,下午即可结成盐。 收盐:待盐结晶后,将其从盐槽中收起。工具与材料 盐槽:多由玄武岩制成,岩石表面有大量孔洞,可增加表面积,利于通透水气,同时能让水分蒸发后留下的盐粒留在盐槽台面上。 木桶:用于运输卤水和海水,是盐工们在晒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木耙:主要用于翻耙盐泥,使盐泥能够充分暴晒,加速水分蒸发和盐分结晶。 晒盐技艺的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千年晒盐技艺见证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状况。如儋州的古盐田,从唐代开始传承,承载着千年来当地盐工的生活记忆和文化传承。工艺传承价值: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其复杂的工序和独特的技巧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具有很高的工艺传承价值,是研究古代制盐工艺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经济价值:在过去,晒盐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虽然盐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古老的盐田和晒盐技艺成为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