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教联体”引导协同育人的范式转型》这一理念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协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范式的转变。以下是关于这一概念多方面的阐述:
一、传统育人范式的局限性与当前需求
1. 传统育人范式的局限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各自为政。学校主要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家庭更多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缺乏系统性整合。
例如,学校教育可能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引导能力;社会教育资源分散,一些有益的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
2. 当前教育对协同育人范式转型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发展需求。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良好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例如,在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创新氛围和积极的价值观引导。
二、家校社“教联体”的内涵与特征
1. 内涵
家校社“教联体”是将家庭、学校和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教育联合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则为孩子提供广阔的实践场所和多元的文化环境。三者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责任共担等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
2. 特征
整体性: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方面,家庭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做起,学校开展环保知识教育课程,社会提供环保志愿者活动等机会,三方协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链条。
互补性: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有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家庭的亲情教育、价值观传承,学校的知识传授、规范化管理,社会的实践机会、多元文化体验等相互补充。如学校可以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开展课外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家庭可以根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品德教育。
互动性:“教联体”不是三者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频繁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如家长学校、社区与学校的合作项目等,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流和教育活动的协同开展。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同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社区与学校合作开展文化节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
三、家校社“教联体”引导协同育人范式转型的策略
1. 建立协同育人的机制与平台
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成立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代表(如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机构代表、企业代表等)组成的教育协同发展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负责制定协同育人的发展规划、政策和重大决策。例如,在制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时,充分听取家长和社区代表的意见,将社区的文化特色和家长的期望融入课程内容。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家校社信息交流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教学计划、学生成绩、活动通知等信息;家长可以反馈孩子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出教育需求和建议;社会教育机构可以展示其教育资源和服务项目。如开发手机应用程序或网络平台,实现家校社之间的即时通讯、文件共享和在线互动。
2. 整合教育资源
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学校与周边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历史文化学习,到科技馆体验科学实验;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和实习机会,图书馆可以为学校提供阅读推广服务等。
整合家庭教育资源:挖掘家长的职业资源和兴趣特长,开展家长志愿者进课堂活动。例如,有医生职业的家长可以到学校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有艺术特长的家长可以指导学生的艺术创作,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通过培训和研讨活动,使教师了解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掌握与家长和社会机构合作的方法和技巧。例如,组织教师参加家校合作培训课程,学习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指导者: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同时,对社会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例如,社区可以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答疑解惑;社会教育机构可以组织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的教育服务质量。
四、家校社“教联体”协同育人的意义与价值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联体”的协同育人模式下,学生能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培养下,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的言传身教、学校的道德课程、社会的公益活动相互促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知识与技能培养上,学校的系统教学、家庭的学习氛围营造、社会的实践锻炼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 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家校社“教联体”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它促使学校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例如,在课程改革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家庭和社会反馈的信息,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增加社会实践课程的比重;在评价体系改革方面,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纳入综合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 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这种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构建和谐、积极的教育生态。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减少教育冲突和矛盾。例如,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更加理解和支持,学校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社会为家庭和学校提供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