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山东滨州汇聚家校社力量打造“紧密型”育人联合体的一些具体做法、意义等方面的阐述:
一、做法
1. 家校协同方面
完善家校沟通机制
滨州的学校通过建立多种渠道的家校沟通方式,如定期的家长会,从传统的每学期一到两次的集中家长会,发展到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分层家长会。例如,针对初一新生的入学适应家长会,和初三学生的升学指导家长会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像建立家长微信群、学校公众号家校互动板块等。教师可以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也能随时向教师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
开展家长教育活动
组织家长学校,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进行讲座。内容涵盖家庭教育方法、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等。例如,举办“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技巧”等专题讲座。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走进课堂听课,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运动会等。同时,还邀请家长担任志愿者,协助学校进行图书馆管理、校门安全维护等工作。
2. 校社联动方面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滨州的学校与社区合作,共享社区的文化场所和设施。例如,学校与社区图书馆合作,组织学生到社区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社区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藏书和舒适的阅读环境。
社区的艺术工作室、科普馆等成为学校课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安排学生到社区艺术工作室学习绘画、手工制作,到科普馆进行科学实验和科普知识学习。
社区参与学校治理
邀请社区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如学校在制定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方案时,征求社区代表的意见。社区代表可以从社区整体规划、居民需求等角度提供建议,共同打造安全、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
社区与学校联合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社区组织志愿者与学校保安共同巡逻校园周边,在上下学高峰期维持交通秩序,保障学生的安全。
二、意义
1. 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这种“紧密型”育人联合体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成长环境。在家校社协同的环境下,学生既能在家庭中得到父母基于学校教育理念的正确引导,又能在学校接受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还能在社区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例如,学生在社区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后,增强了环保意识,这是对学校环保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家庭、学校和社区可以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点。比如,社区中的民间艺人可能发现某个学生在手工制作方面有天赋,并给予指导,学校则可以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进一步培养,家庭给予支持鼓励,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2. 对教育生态改善的意义
构建了和谐的教育关系。家校社紧密合作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家长更加理解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也能更好地考虑家庭和社区的需求,社区积极融入教育体系。例如,家长在参与学校活动过程中,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辛苦,减少了家校矛盾。
提升了教育的整体效能。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资源得到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原本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部分可以由家庭和社区补充,如一些传统手工艺传承,社区艺人的参与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使教育的效果得到增强。
3.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家校社共育,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例如,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会将这种积极的行为影响到家庭和周围的人,带动整个社区形成良好的风尚。
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社区作为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与家庭、学校共同打造育人联合体,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了持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例如,社区可以针对老年人开展文化传承教育活动,针对成年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学校的青少年教育相互补充,构建起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