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推动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一举措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教育意义
1.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免费开放使更多民众能够走进国家湿地公园,亲身感受湿地的生态之美。在湿地公园中,人们可以看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如各种珍稀鸟类、水生植物等。这些直观的生态景观能够让公众深刻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
例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免费开放部分区域后,很多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到西溪湿地是许多候鸟的栖息地,以及湿地对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的重要作用,进而增强了自身的环保意识。
2. 普及湿地知识
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了向公众普及湿地科学知识的天然课堂。通过设置科普展板、开展科普讲座以及配备专业的讲解员等方式,向游客介绍湿地的形成、功能、面临的威胁等知识。
像江苏盐城黄海湿地国家公园,在园内设置了多个湿地科普馆和观测站,免费向公众开放,人们在这里可以了解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以及全球湿地保护的紧迫性等知识。
二、社会福利意义
1. 促进公众健康休闲
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优质的休闲游憩场所。在城市中,国家湿地公园往往是一片宁静的绿洲,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散步、跑步、骑行等健康的户外活动。与商业性的休闲场所相比,免费开放的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更大的公益性。
例如,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居民经常在公园内进行晨练和晚间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提升了生活质量。
2. 实现社会公平
确保不同经济阶层的人们都有机会享受国家湿地公园带来的福利。无论贫富,人们都可以自由进入公园,欣赏湿地景观,使湿地资源成为全民共享的财富。这有助于缩小因经济差异导致的休闲资源享有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
三、湿地保护意义
1. 增强公众监督
更多公众进入湿地公园,能够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力量。公众在游览过程中如果发现破坏湿地生态、违规建设等不良行为,可以及时向相关管理部门反馈,从而促进国家湿地公园的有效保护。
例如,在一些地方的国家湿地公园,公众发现有非法捕捞水生生物或者破坏湿地植被的现象后,及时举报,管理部门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制止和处罚,保护了湿地生态环境。
2. 培养公众保护自觉
免费开放拉近了公众与湿地的距离,使公众对湿地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和归属感。当人们对湿地有了深厚的感情后,就会自觉地参与到湿地保护行动中来,如参与志愿者活动,协助公园管理部门进行湿地生态监测、垃圾清理等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