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新春主题

生态环境部:围绕4方面重点任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态环境部围绕以下4方面重点任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1. 生活污水治理
   合理规划布局
     依据村庄人口规模、聚居程度、地形地貌等因素,科学规划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例如,对于人口密集、地势平坦的平原村庄,可以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通过管网收集污水统一处理;而对于山区居住分散的村庄,则可因地制宜采用分散式处理方式,如小型人工湿地、分户式污水处理设备等,以提高污水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升处理能力
     加大污水处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污水治理设施的处理效率和稳定性。一方面,积极推广成熟的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确保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另一方面,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建立健全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定期对设施进行巡检、维护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污水达标排放率。
2. 生活垃圾治理
   完善收运体系
     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在农户层面,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农民进行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存放;在村庄设置垃圾收集点,配备足够数量的垃圾桶和垃圾收集车辆,定期将垃圾运送到镇级转运站;镇级转运站将垃圾压缩后转运至县级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实现生活垃圾的全链条管理。
   推进分类减量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宣传和指导,提高农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例如,通过在村庄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组织志愿者入户宣传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意义。同时,鼓励农村就地消纳易腐垃圾,如将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用于农业生产,减少垃圾运输量和处理成本,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1.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精准施肥用药技术推广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需肥规律,精确确定施肥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例如,通过土壤采样分析,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施肥配方,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的过量施用。在农药使用方面,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如利用害虫的生物习性设置诱虫灯、性诱捕器等物理防治措施,以及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新型肥料农药研发与应用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肥料和农药。例如,研发缓控释肥料,其养分释放与作物生长需求相匹配,可以减少肥料流失;开发生物农药,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t)制剂等,对害虫具有特异性防治作用,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安全。同时,加快新型肥料和农药的推广应用,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直观感受到其优势,逐步改变传统的施肥用药习惯。
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构建循环农业模式
     建立“种植 养殖 沼气 种植”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例如,在养殖场周边配套种植农作物,养殖场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农村生活能源,沼渣和沼液则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还田,用于农作物种植,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提高农作物秸秆和农膜的综合利用水平。对于农作物秸秆,可以采用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等多种利用方式。例如,推广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将秸秆加工成饲料,发展畜牧养殖。在农膜使用方面,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并加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建立农膜回收站点,对回收的农膜进行再加工或妥善处理,防止农膜残留对土壤造成污染。

三、强化农村生态保护
1.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统筹规划保护
     从整体出发,对农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例如,在山区,将森林资源保护、水源涵养、水土流失防治等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同时保障下游的水资源供应和农田灌溉。在平原地区,注重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合理规划农田水利设施,保护湿地、坑塘等水域生态环境,维护农田生物多样性。
   修复生态功能
     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恢复其生态功能。如对受到污染的河流,通过截污、清淤、生态补水、河岸带植被修复等综合措施,改善河流水质,恢复河流的生态自净能力和生物栖息地功能;对退化的农田生态系统,采用土壤改良、农田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和生态服务价值。
2. 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地网络
     在农村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形成自然保护地网络。这些保护地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例如,在一些山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当地的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如珙桐、大熊猫等,同时通过生态廊道建设,连接不同的保护地,促进物种的迁徙和基因交流。
   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
     建立农村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定期对农村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进行监测。通过设置监测样点和样线,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无人机监测、物联网传感器等,获取生物多样性数据。依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对受到威胁的物种采取保护和拯救措施,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确保农村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四、提升农村环境治理能力
1. 完善环境治理体制机制
   建立多方协同治理机制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监管执法;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如污水处理企业、垃圾处理企业等;社会组织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环保宣传、技术推广等活动,如环保志愿者协会等;公众要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垃圾分类等工作,形成农村环境治理的强大合力。
   健全环境监管执法体系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充实基层环境监管力量。在乡镇设置环保机构或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明确其环境监管职责,提高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环境监管信息化平台,对农村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依法依规进行。
2.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普及环保知识
     通过多种渠道向农民普及环保知识,如利用农村广播、电视、文化墙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宣传内容包括农村环境问题的危害、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环保法律法规等。例如,制作生动有趣的环保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向农民直观地展示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培养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形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生活习惯。鼓励农民购买绿色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等;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将环保理念贯穿于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源头减少农村环境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春主题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2-3 16:12 , Processed in 0.0618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